小升初“掐尖招生”乱象,到底谁的错?生源真的这么重要吗?

这两天,北京小升初招生有点火。
5月15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北京小升初“点招掐尖”乱象。央视记者暗访了几家学校开放日,发现有个别学校通过选拔考试、参加杯赛、筛选简历等形式,先于派位入学之前就锁定并招收尖子生,以此来与普通学校拉开生源质量的差距。
央视曝光的学校为朝阳区的某民办学校和陈经纶中学。5月17日凌晨一点半,【首都教育】发文通报,责成这两所学校立即整改,封存学生简历和试卷等相关材料,坚决杜绝“掐尖招生”等违规招生行为。
关于这件事的详细介绍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央视新闻的这篇报告:小升初“掐尖招生”,北京两学校负责人被约谈。
这篇文章,主要想从择校角度聊一聊,靠掐尖成为的好学校,真的是好学校吗?以及生源好坏对家长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



为啥家长对“掐尖招生”通报
不太买账?

这个事出来后,社交媒体平台和竹妈的转学互助群的家长也发表了一些看法,归结起来是三个字——不公平。
01:为啥不抓ZB(zheng ce bao zhang),只抓点招。是不是意味着拼爹可以,靠自己不行?



02:为啥只曝光朝阳,海淀西城的点招比朝阳严重多了,海淀的六小强,西城的五金刚,哪个不这么干?


03:为啥选民办学校这个软柿子捏,很多公立一梯队都不管?而且某民办学校是帮某公立学校掐尖招生。

04:小升初恢复按考试成绩排名的方式择校,才是真的公平。


掐尖招生造成了学校优劣之分,有了好学校,好学校再掐尖,形成了恶性循环,破坏了教育不公,家长的不满本质上是对孩子不能上好学校的不公。
而且掐尖招生的乱象年年整顿年年有,从源头来看,还是因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家都想挤进“生源好、师资好、升学好”的三好学校。
靠掐尖成为好学校,
还是真正的好学校吗?

有网友表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掐尖招生屡禁不止根源还在学校。
的确,央视的报道里也提到:有专家认为,目前不少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导向依旧停留在唯分数、唯升学,这是招生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生源说到底是学校的绩效问题,想要好的升学率,就想招好生源。
但依靠掐尖成为的好学校,真的是好学校吗?
作为提供教育的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应该有教无类。否则学校是干嘛的呢?家长自己把娃都在家培养成尖尖了,然后等着学校去掐,学校比拼的是掐尖能力还是教育加工能力?
从一群天赋型运动员中培养出几个金牌选手并不难,但是从一群普娃当中带出同样比率的冠军才更值得为教练喝彩!
生源好带来的升学好不等于学校水平高。竹妈知道很多民办国际校,并没有很好的生源,但依然能把孩子培养进好大学,甚至世界名校。
如果你的孩子本来就属于那部分尖儿,无论是进入名校还是普通校,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最后都会是升学结果不错的那批学生。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那个尖儿,有时候拼命挤进了头部的学校,反而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学校生源好坏,
其实没那么重要

另外,很多时候家长也忽略了,孩子进了这样的学校,就真的会更好吗?
关于“生源”、“师资”,在小初阶段可能还有一定意义,但到了初高阶段,尤其是走国际教育方向的家庭,其实不必太执着,因为可能没有太大意义。
到了初高阶段,多数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正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从儿童过度到成年人的一个关键阶段。
这个时候,对Ta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好生源,而是能够让Ta舒展自己,能够被尊重、被认可、被鼓励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当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学习或者做一件事的时候,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反过来,当他们在这个环境里感觉非常不舒服,对学校和教学整体是抗拒的,再好的同学,再好的老师,再好的资源和升学结果也与Ta没有任何关系。
家长是在找“适合”孩子的学校,不是在找让自己“满意”的学校,所以应该客观理性看待“择优掐尖”这件事,不要跟风追逐,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可能比盲目进入一所掐尖的学校更适合。
总结
在现实的情况下,掐尖招生、比拼升学率等带来的教育不公和教育焦虑可能很难彻底改变,但家长其实也不用跟随学校竞争的节奏起舞,养成更成熟的择校观反而更为重要。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