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说清,上海小升初摇民办的几个问题

今年上海小升初民办初中报名时间是5月13日-5月15日,下周一就开始了,注意不要错过时间。
5月20日-21日,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实施电脑随机录取,也就是热门民办学校摇号开奖。
要不要摇民办?
选择哪所学校,根本要看孩子是否适合,家长可以多了解学校的情况,比如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作业量、学生的水平等等。这些方面的信息,除了看学校的宣传,还可以和其他家长交流,获得一手资讯和就读体验。
民办学校还有优势吗?有些家长以为,民办学校成绩优秀,不是因为学校老师多牛,而是靠生源。但摇一代今年一模、二模成绩出来,说明某些老牌民办实力依然很强。这是因为它们多年的管理体系、教学体系依然延续,对娃要求高、老师认真负责抓得严。普娃摇进优质民办,也能跟着大部队变得更优秀。
如果对口公办是很好的学校,升学成绩好,教育理念你也认可,又匹配自家娃的能力,而且确定能稳进,那么建议就选择这所公办,别报民办了。毕竟民办是否能摇中不确定。
如果对口公办很菜,菜到感觉难以接受,那不妨去摇民办试试,反正摇了也没什么损失,没准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要不要听孩子的?
有些孩子对选择学校这件事情,会有自己的主见,比如,有个家长分享说:
小孩在一梯队小学,学习中等吧,很普通的一个娃,学习习惯还没养特别好,比如还没养成主动复习预习归纳错题的习惯。
本来家长的我是一门心思读公办的。
但是小孩突然说他要试试鸡血的民办,让学校鸡他一下。还信誓旦旦地说他做好进民办接受暴击的心理准备了。今天还让我们赶紧去找学校报名。
这个给我整不会了。
不摇一个感觉要影响他进步学习的道路啊!
还有的孩子希望进入对口公办,毕竟有很大机会与和相识的小伙伴再见面。估计也有小朋友约好,说服家长一起摇某校……
家长可以借此机会,锻炼一下孩子收集信息、辩证思考的能力,在家中展开一场思辨活动。让孩子知晓利弊,权衡收益与风险,参与择校决策。这是一个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教育机会。
有没有必要研究中签率?
网传摇号数据看看就好,就算家长对数据研究得透透彻彻,真正到了自己娃摇号的时候,就只有摇中和不中两种结果。
热门老牌、口碑好的学校,中签率常年低。但也挡不住新一届家长的激情。
民强公弱、菜中多的区,大家争相报民办,中签率低。
公办实力强的区,民办相对没那么热,中签率相对高。
或高或低,对你影响不大。即便你无数次确认,某热门民办中签率低,还是对你很有吸引力,你还是跃跃欲试,就看你能不能接受摇不中的后果了。
具体哪个时间段报名中签率高?
官宣任何时间段概率都一样。民间总有各种玄学,比如有的说,第一天中签率最高,很快就有家长说自己第三天报名也摇中了。
唯一的建议是不要临近报名截止时间才匆匆忙忙报名,避免遇到高峰,系统关闭或卡顿,错过了就麻烦了。
调剂志愿是怎么回事?
报名民办初中,有1个民办初中报名志愿(民间称“第一志愿”),还有1个民办初中调剂志愿(民间称“第二志愿”)——如不填写,视为放弃。
调剂志愿分为同校调剂、区内调剂、集团内调剂。
同校调剂主要是走读和住宿等分类调剂。
区内调剂是就读区内其他民办学校间的调剂。
集团内调剂,是同一集团内外区其他民办学校调剂。
招生简章里,学校会写是否接受调剂志愿。接受调剂志愿的学校,不表示学生一定会被录取,只是说明第二志愿可以填它。
注意,若选择同校调剂,如果是走读和住宿分类,影响不大,入学后好商量;但如果是不同班型分类,要注意是否是体制内外不同的升学培养模式。
提交调剂志愿,就收到顺序编号,数字越小,录取越优先。如果第一志愿录取,调剂志愿则作废;如果第一志愿未录取,且调剂志愿校第一志愿没招满,就会进行调制志愿录取;如果调剂志愿仍未录取,那么后续统筹公办。
很多家长说,第二志愿就像个摆设,能录取的,肯定是本来看不上的学校;看得上的又不录你。但也有可能捡个漏,上岸不是特别热、但娃入读后发现贼香的学校。
摇不中能回对口吗?
如果对口公办学校本身招不满,比如郊区小区人少、招的班级又多的学校,那民办摇号失败就会回到对口学校。而很热门的公办,特别是周边都是高价学区房的那种,是有一定概率回不去的,会被统筹到其他公办学校。
民办摇号失败的家庭中,又分为很多类。他们被同一所对口公办学校录取也有先后的顺序。
上海公办初中录取大致的录取顺位:
1.人户一致,未报民办
2.人户一致,报民办未录取
3.人户分离,未报民办
4.人户分离,报民办未录取
5.非本市户籍,未报民办
6.非本市户籍,报民办未录取
根据户籍、房产、居住证积分等又可细分好多类,每个区具体排序有不同。
所以,如果单单问“我家对口公办是××学校,摇号失败还能回去吗”,是很难判断的,有可能人户一致年限长的前几名就能回去,而人户一致年限短的、人户分离还有非沪籍的,排位靠后就回不去。难以预判今年对口的空缺和你的排位。
摇中住宿名额一定要住宿吗?摇住宿名额,之后可以跟学校商量,选择不住。实际上大部分初中并不想充当保姆的角色,如有住宿是为了提供便利,但巴不得少一点住宿生,少一点后勤工作和责任……
至于住宿费是否需要缴纳,因校而异,一般不住就不需要交。
初中生如有条件,最好选择走读,多与家人接触。家长可以更了解孩子的状态,及时提供引导和帮助。往后读大学还有很长的住宿时光,独立生活前的家庭集体生活,弥足珍贵。
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加我告诉我,好问题可能会成为我以后文章的选题,我之后会写。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