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小升初”的“择校”思路

梁老师
梁老师 北京小升初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60 浏览




有朋友问过这个问题,要我谈谈孩子的“择校”思路。


主要的路径我们今晚的线上家长会都有说明。


第一条是直升。像我们属于越秀区第八组,八一实验、育才实验都是我们的“直升”学校——前者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后者是最近知道。“小升初”自摇号以来,政策大体稳定。这两年略有微调。譬如,去年参与摇“育才实验”的,可以再摇其它公办学校;今年是一旦摇中育实,则不得参与摇其它公办学校。直升在五月中旬即完成。


第二条就是公、民办的统一摇号。今年都将在六月底完成,七月初出录取结果。


根据前辈们的经验,要注意的是:

第一,要考虑摇中的概率。摇号因人而异,最好分析下往届的命中概率。比如,有的省市重点中学,是大家都心仪的学府。尤其是离家近的名校,更是人人向往。以往有的比较机智的朋友,不想和成绩特别弱的孩子去竞争“优质”公办中学,那就剑走偏锋,选择离家远的市属重点中学。而有的朋友则觉得,“风险越大”,所得越大,想进好学校,就要敢闯,也就因此如愿进了心仪学府。


我个人觉得前者偏于理智。但成长终究是复杂而漫长的事,永远没有“万无一失”。因为据我所知,有不少孩子进了一所重点中学,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无大的起色。以今年育才实验的摇号情况为例,从功利的角度看,在我们知悉的范围内,基本成绩特别优异的,都不考虑它。可想而知,成绩相对弱或平平的孩子,只要听闻学校好,便诚心诚意地奔赴,而毋论其班型如何。那么,摇其它学校的情形,同理可证。


天下父母,本自一心。在父母的这一头,假如孩子的未来是由某一次选择决定,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先给孩子最好的选择。


不过,由此而逆推,我们或许可以很好地平复我们“或未摇中”的失落。因为倘若成绩偏弱的孩子蜂拥而入省市属重点中学,由于弱弱相继,即使有再好的老师来教,也未必更有优势的——毕竟,以往的相对优势本来就是建立在生源更好的情况下。但摇号时不是这样,好的学校会集中更多弱的学生——当然,若从师生资源的总体去看,那还真的更均衡了,因为一头是更多的好老师加弱学生,一头是更少的好老师加更好的学生。


就我个人而言,我从前曾觉得,既然是摇号,就要敢拼,奔着理想名校去。后来细思,发现这样是最不得已的情形。如果我能接受“也许”、“或者”

、“大概”甚至随便进哪所学校,我又怎么可能提前为上学而买学位房?同时,学位房真的意味着一切吗?有哪些是可以机动,哪些是要尽量追求确定性的。我慢慢对这个问题更清晰了。所以,我们会尽量选择确定性更大的学校。那么,这也意味着我们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名校”的问题。


旁观者清。当我和别的朋友探讨这点时,我更清醒。朋友说,我想让孩子进名校的次重点班。我说,我自己在执信教高中时,作为第一次在名校教高二的老师,我带了一次重点班和一普通班。好的学校可能会对最好的班有师资上的倾斜,而对次重点班并无太多照顾。因为学校要考虑整个学校师生匹配的平衡,这对全体学生而言,也是更公平的。对老师而言,这也是学校培养年轻老师的方式之一。


第二,择班比择校更重要。现在我更深信这点。外界有很多自媒体对各校进行排名,其实更多的是按重点班的成绩来进行排名。这再一次证明,摇号对各校的教学成绩冲击其实是很大的。我们至今能看到的排名,甚至都不能完全反映摇号后的变化。因为对于严格按摇号升学的中学生而言,今年才算第一次中考的年份,以往的数据,都不太能反什么。


第三,校长的理念很重要。我个人不太看重反复组织学生密考的学校,因为我认为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种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极少数拿了这杯、那杯的孩子,其实力已摆在那;而那些校内成绩始终优秀的孩子,也是不必反复再考的。甚至其他孩子的学习成绩,初中各校明明也都已知道。


如果一所学校动辄通过高密度的考试来显示自己的热度或卓越,那显然是常识太匮乏了。而且,老师反复印卷、阅卷、排名,这些都是繁重的重复劳动;校长如认为这很必要,必累坏老师;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也不当在校外做太多“附加题”。一轮轮的密考,也增加了家长的焦虑与劳碌。


第四,第二志愿很重要。一般第一志愿敢于报理想名校的,都是有保底的第二志愿的。如果没有比较确定的第二志愿,那么,第二志愿就不宜填太热门的第一志愿,因为明显是白填。


第五,口碑好的新学校可以考虑。我看到有的家长去关注了新开不久的名校体系内的子校,并有意让孩子就读。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


第六,记得三四月份投简历。组内、组外的学校都可以考虑。


第七,分数仍是生命线。万一摇号没摇中,校内成绩优秀的,往往还有区内的好学校可进;反之,可能就要交几万元的赞助费。我始终认为,绝大多数孩子家长压根儿不用慌,落实基础,小学段多素读、阅读,就很好。不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到处去补课、提升,往往治标不治本。家长多学习好的教育理念,学会和孩子同步成长是关键。现在有不少四五年级的家长,都在关心升学问题。我个人不希望大家这么积极,实际也没必要。我在孩子四年级时,对升学是毫不上心的。等我孩子六年级时,我身边自有朋友提供宝贵经验。不过,很多东西,别人的意见再精良,仍在于自我的取舍,他人替我们决定不了更多。


第八,关系也是一种资源。我认识的朋友中,也有最后通过找关系入心仪学府的。我个人认为,要尽量不动用关系去解决升学的问题。以我个人的成长而言,我本身就不大看重一成不变的组织,所以我的天性中有很强的分离诉求,不喜欢被某种固化的关系束缚。但话说回来,即使我脱离体制,我也仍要处理与各地家长、孩子的关系。所以,我觉得也不需鄙视凭关系上升,如果孩子温良,只是暂时成绩落后,那么,他凭借关系升学,在惟分数论的当下,何尝不是一种补偿性教育。我们只要懂得,关系不是最根本且唯一的上升通道。摆正心态,既不全仰仗关系,也不必去眼红别人的关系。


最后,我想说的是,所有的激情,终将化为平淡。一切的涟漪,不可能一直汹涌着或高潮迭起。我们经历过别人的经历,我们又尝试着走自己的路。抱定长期主义路线,必和孩子一起走向更好的自己。仅此而已。


图片


① 华杯赛/华数之星真题试卷-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② 迎春杯/青少年创新能力测试-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③ 希望杯/希望数学-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④ YMO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⑦ 美国数学大联盟杯-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⑧ 鹏程杯-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⑨  历年全国小数测初评、终评真题及答案解析

② 朗思 iESOL 备考资料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发布于 2024-05-17 19:08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梁老师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