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小O参加的YMO奥数比赛

昨天,小O在一天之内参加了两个奥数比赛:上午YMO、下午希望杯。
鉴于YMO稍微有点“水杯”的感觉,Oscar之前已经连续拿过几次的全国金奖,所以我们这次往上跨了一个年级参赛,特地挑战一下。
虽然报高了一个年级,小O还是在初赛轻松晋级,省决赛顺利拿下了金奖。
决赛报名后,我们发现YMO全国决赛竟与希望杯撞在同一天举行。
这样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有时候甚至怀疑是主办方故意安排的,让你只能二选一,仅选择参加一个。
赛程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幸好两个比赛错开分别在上下午进行——如果Oscar不是跨了一个年级报名,就直接“撞车”了。
赛前,我问Oscar:
“反正YMO你也拿过全国金奖了,一天之内连续作战考3个小时,太疲劳了可能会影响发挥,要不咱们放弃早上的YMO,力保下午的希望杯?”
Oscar果断回答:“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要连考两天,每天都考4.5个小时呢——相比之下,我这根本不算什么。一般我能2个小时之内就能解决战斗。”
好家伙,自信满满的。
之前我在网上看到有家长为了准备上述比赛,给孩子满满地安排了一个月的针对性训练,做大量的真题和模拟题;相比之下,我们家简直是在放牛。
我们没有时间表,没有任何针对训练,每天的安排就是上午打乒乓球,下午学自由泳,晚上自由活动——连比赛真题也没做过,基本是“裸考”的状态。
如果要说我们有什么准备,就是我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Oscar对数学的兴趣。
他喜欢的时候就随意做一两道奥数题,不强制,兴趣为主,只要他做了题我就拼命鼓励,称赞。
我唯一做的事,就是按照“费曼学习法”的精神,变着法引导Oscar给我讲几道题——这算是唯一为准备比赛做的事情吧。
虽然训练不多,但他上下午的两个比赛果然还都在一小时内交卷了。
赛后,他第一时间饶有兴致地跟我讨论比赛的题目。可见,有趣的题目是排第一位,比赛对他的兴趣是有正向推动作用的。
尽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比赛是否得奖对升学用处不大,但比赛题目对孩子思维锻炼较大,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因为得奖有正向的反馈,增加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比赛真的很有用,正如苏炳添苏教授用短短几个字讲出了比赛的精髓——以赛代练,挖掘潜力。
希望孩子们都能在比赛中挖掘自己的潜力,进而爱上数学。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