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民办初中大对比!你最想去哪一所?

公办初中
国家出资的,国立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
属于义务教育,资金国家拨,不收学费。
民办初中
有纯私立,也有半公半私的形式。
提供的服务相对更多,民办初中收费整体较高。
南京公办、民办的差距,小学阶段或许还不明显。
初中阶段的各种差距,就直接拉开。
初中上公办还是上民办?要不要参加民办摇号?
随着近几年政策不断更新,很多家长的想法,也略微有所变动。
究竟是上一个稳妥的公办学校?还是冲一冲民办校?
每位家长还要多方面考虑。
01
南京初中格局
先前,有一位对孩子教育特别用心的妈妈曾这样评价南京初中,“南京的初中格局有点‘断片儿’的感觉。”南京小学,大家都能说出拉、力、琅、芳等几所鼓楼名小。而提到南京高中,那更是四大、六大、八大。唯独初中,南京很少有特别值得拿出来说的。
对于南京初中,民间一直有一句话,“能上民办,一定不上公办”。那么究竟南京初中是怎样的格局?南京公办初中和民办初中究竟有哪些可圈可点的?
此前,网上流传着一张“南京优质初中金字塔”,但由于近几年南京中考成绩秘而不宣,所以任何排名只能作为参考,不可全信。
这张图非常直观的展现了南京初中的现状——民办比公办更强势,除了金字塔尖的南外具有其特殊性。
南外毫无意外的位列塔尖,且只有南外一所。这也是为什么南外小升初都是每年招生季的热点。
接下来的第二梯队:玄外、鼓实、育英二外、秦外、郑外、东外。这六所学校全部属于民办系列。
之后的第三梯队:求真、育英外校、金中河西、南外仙林、南师江宁、树人、新城、金陵汇文、29中、钟英、科利华。注意,其中育英外校、金中河西、南外仙林和南师江宁民办,其他几所公办。
所以,大致看来,南京优质初中,以民办为主。这也正是为什么小升初阶段,大部分鸡娃家长都在争取各种择校,择的正是民办初中。
02
民办与公办的优劣势
1
师资力量
◍ 公办:
公办有编制比较稳定,实际上水平比较高的老师去选的话可能也会优先选择有编制的公办学校。但是可能也是因为稳定的原因,部分老师可能会有懈怠的情况。
◍ 民办:
不少民办校会高薪聘请优秀老师。另外民办校可能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去鼓励老师的积极性。但是相较于公办校来说,民办的老师稳定性方面会差一些。但是相对来说,私立校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会更高,对孩子跟盯也会更紧,考评更加严格。
2
生源
公办校生源主要来源于对应学区,民办校以往的生源优势体现在自主招生。
公民同招后,民办校生源优势有所下降。
3
班级和人数
公办校班级数量较多,每个班在45-50人;
大部分民办校班级数15个以内,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
03
择校建议
对于家长来说,选择学校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学校的教学管理、师资、生源、办学成绩、费用等,都需要仔细考量。家长需先审视自身需求,充分了解学校后再作出判断。
家庭状况
民办初中学费平均一年2万~6万不等,不过想上民办不单单是钱多就行,更多是“优录”。
再来看看公办初中,虽然学费几乎不用花钱,但是想要上对应公办学校,需要解决学区房的问题。
近几年南京学区房已经“收敛”很多,很多学区房的价格在降价,但是很多热门学区房仍然处在“一房难求”的状态,例如迎江园小区,在去年8月份还成交了一套超9万/㎡的房源。
总的来讲,优质双学区房需要300W以上,单学区房也要200W打底。
孩子的综合素质
可以参考孩子在小学的学习状况:学习成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通过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如课堂反应是快是慢,对知识的消化时间是长是短。
民办校普遍学习进度较快、学习压力也比较大,老师会一直盯着孩子的学习进度。
如果孩子基础好,承压能力强,那么在民办校学习可能会是如鱼得水。但是如果孩子基础薄弱,承压能力又比较弱,跟不上民办校的学习节奏,落入课堂跟不上、需要课后补,补习时间又占用正常学习时间,导致新的知识又跟不上的恶性循环中,孩子折腾、家长也受累。
*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家长对孩子未来的规划相结合选择。
判断学校
判断一个学校好坏,最直观的就是成绩。从中考成绩看,目前大部分民办校成绩要优于公办校。
但是随着公民同招和未来转公趋势,民办校规模或许逐渐减少,加上摇号带来的生源不确定性,未来学校实力如何?还要再观察几年学校中考成绩。
与孩子协商
小升初时孩子已进入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家长可以把了解的各学校的情况列出来,与孩子一起分析利弊,对于有主见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能武断,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这也是孩子接触社会,开始为自己负责的一次实战。
最后
无论最终孩子择到哪所学校,私立校还是公立校,父母都要明白,教育监管的重任还是在自己肩上,并且民办校相对于公办校来说,对于家长的要求更高。
据很多民办校在读的家长,相对来说,民办校会更看重家校沟通,这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配合学校。想要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家校配合才行。家长一定要认识清楚,任何时候,父母都是孩子健康成长路上的第一陪伴人和教育人。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