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生活的镜像——“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获奖作品欣赏(四)

艺术是生活的镜像

作者:卢武娜 指导老师:郭昕宇
日上,正赤如丹。我不禁佩服造物者的伟大及他所独有的艺术细胞。但…什么是艺术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美术馆去寻找这所谓的艺术。
厅中高大的孔子、老子石像为空旷明亮的大厅带去一丝沉寂,让人不自觉的停住了嘴中的讨论。跟随人流我来到了二楼,我站在这数不胜数的艺术品中显得有些局促,面对围满的人群,让我不知从何看起。每一幅画作都被人群遮掩我尝试踮起脚去观望,无果。但有一幅画面前却没有一个人,我好奇地走向前占了足足十分钟却没有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那是一幅明黄色的画,画中没有添加一丝一毫的点缀,明黄色铺满整张画纸我看不出它所蕴含的意义。也明白了为什么没人也它停留。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到晚我也没找到答案,伴着日落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是煎熬的。或许是没有找到所想的答案,或许是没有理解的那幅画,又或许是觉得自己没有艺术细胞,发现不了艺术。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心不在焉,我像是着了迷,想迫切的知道究竟何为艺术?如何创造艺术?我飞奔回家,搜索了几个艺术家代表的作品,去深入的了解每个艺术家。
作品充满张力,充斥着浓重情感色彩的梵高;光影筑梦人的莫奈; 画中富有哲学,与诸多不解的高更;用一幅画让全世界记住中国农民样子的罗中立;我再一次感叹他们的厉害,可以把美表现得这么淋漓精致,可以把观点叙说到画中,可以把人绘画的这么真实细致。深入了解梵高,我看到了他的脆弱情感,窥见了他悲催的人生,只见他把人生最有力量的部分,都着力在他璀璨的作品上;深入了解高更,我佩服他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使它直接影响了综合主义风格,他在绘画中对主题内在意义的表达,为原始主义和回归田园主义铺平了道路;深入了解罗中立,我震惊当他看到守粪农民后,发至肺腑的感到"我要为他们喊叫"。巨幅的画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豆大的汗珠,无时不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冲击,中国农民的勤劳朴素,坚韧隐忍等品质都跃然纸上。我似乎……对艺术有了新的理解。
太阳照常在日平线升起,我带着对艺术新的理解又踏上了新的寻找旅途。
走进校园,面对教学楼的建造,它可以在两楼之间随意穿梭,它贯穿了三座楼节省了老师上课浪费的时间,我想这是建筑的艺术。走进教学楼,四楼的展览板已更新完成。我走向前,看着面前工整,整洁的答题卡我心头一紧,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答题,同样是差不多的答案为什么总是别人的得分高,这不正是原因吗?相比于凌乱不堪的答题卡这样的答题卡何尝不是一张艺术品呢?洁白的答题卡上一个个清楚明了的字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我想这是字体的艺术。语文课上,苏轼笔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将奔腾浩荡的大江波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而来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泼墨挥写于大笔之下,抒发了苏轼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也流露出壮士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非失望和颓废。我想这是文字的艺术。
我又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但这次我心欢喜,我心明朗。因为我找到了我日思夜想的答案。原来我一开始就错了,把艺术想的崇高,把艺术想的如此高高在上,把艺术想的我们平常人根本触摸不到的高度。觉得艺术只有可能存在于别人手下。但正好恰恰相反,艺术本来就存在我们身边。一座有设计的教学楼,一张工整的答题卡,一首蕴含浓浓情感的诗,又甚是一首别人没听过的老歌,一部电影,充斥着欢声笑语的一家人在散步的场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升起落下的太阳,每晚布满夜空的满天星辰被眼睛永远记住。艺术其实很简单。
艺术其实很简单,它是生活的镜像,生活也给了艺术再创作的灵感和力量。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就是艺术。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