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升初家长千年难题:A和B谁好?幸福二选一我选谁?答案来了!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44 浏览








最近有很多家长来找我们咨询,都是一个问题,在A和B两个学校中间犹豫不决到底选谁呢?

首先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学习习惯成绩都是不同的,其次有时候两所学校的实力基本差不多,或者两所学校大相径庭,都不清楚家长择校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家长在小升初择校上还是犹豫不决,可以先从择校底层逻辑上进行拆解,再去看各种学校介绍、历年中考成绩对比。

选公还是选民?

01

1、分析学校优劣势

民办学校(含民转公)优势

1.严格的管理,很多都是封闭式管理, 家长少操心,孩子在学校放心;

2.高质量的教研水平和教师队伍,优秀的课程体系,民转公学校有多年沉淀,纯民办有高薪激励支撑;

3.生源质量高

4.良好的学习氛围,你看中的条件也是其他家庭看中的,大家一心向好

5.灵活的运行机制

民办学校(含民转公)劣势

1.学习氛围太卷,加上这几年外部环境也不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一些抗压能力不这么强的孩子造成一些负面倾向,现在也会偶有一些极端案例发生;

2.升学压力较大,重高分配生名额卷的严重,选不到心仪的就弃选,裸考压力也大;

3.学费相对公办学校而言比较贵,家庭条件不是这么优越的情况下,选择后压力会更大。

公办学校优势

①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想提前学习或者想走竞赛走艺术其他类目的孩子,因为大部分公办初中的自由分配时间比较多,适合家长为孩子规划相对应的项目。

②分配生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头部学生在公办基本很稳

公办学校劣势

①教学质量层次不齐,考验运气也考验实力,比如GS这种分班情况比较严重的学区,有实验班的学校要能进实验班,好的教学资源倾斜,进不了实验班,如果能遇到比较好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不错;

②学习氛围相对一般,如果你不满足上述两种情况,确实一般;

弄清了公民办学校优劣势,为啥很多家长还是很难下定决定,大概是因为现在的家长鱼与熊掌都想兼得。既要也要还要。

鱼(民办):暂时较好的中考升学率,能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

熊掌(公办):名额分配生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

那么到底如何选择学校?

1、你真的了解并尊重孩子吗?

①孩子的特点是什么?能抗压吗?是思维活跃的呢还是比较保守严谨的。

②选的学校和孩子真的适配吗?学校卷的要命,周末都得上课,但孩子还有各种其他兴趣爱好,比如足球、模型等,孩子想要时间去发展兴趣,时间不够,孩子很难受,学校也很难受。

③12周岁的孩子虽然还没有建立完整健全的三观,但也开始会做出选择了!择校不是家长的“一言堂”,在这个过程里,最好能让孩子参与进来,带着他一起了解参观。

2、当然这么多年里,我们也归纳出了一些择校倾向,供大家参考。

有以下特点的孩子非常适合民办(选项越多越适合)

①各科90以上 ②喜欢刷题,至少不抵触刷题 ③抗压能力较强,能经受一定挫折④有较强的好胜心

有以下特点的孩子非常适合公办

①自主学习能力强,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 ②有适合发展的兴趣爱好

还是A和B的问题

有些家长说已经决定好了两个学校,要怎么了解你上面说的这些呢?那你要做的是?多搜集信息!我们之前文章就有发过一些学校的数据,大家可以多了解一些历年学校的数据:重高率高达53%!杭州各区初中最全升学率排名出炉,大家觉得24年中考谁将成超级黑马?

当然不止是看学校的数据这么单一,还有一些学校的实际体验情况。

1、某乎搜“在xx学校就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或者某红薯、某音,看一些就读学校的孩子和家长的真实反馈。

2、如果你对口初中刚好有先入学的其他家长或者认识的老师,可以花点时间向人家了解一下。

3、搜一搜学校有没有做过直播探校,校长教学理念是什么?评论区家长是不是和谐团结,一心向上?或者看看整个直播中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

最后,不要以为把孩子扔进好学校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初中一个班50人,一位主科老师要带2个班,100个孩子能分到老师的精力有多少呢?完全靠学校想让孩子成为尖子生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初中尖子生养成只有一个字:盯。孩子要成为尖子生,要么自律,要么他律。只靠学校老师,家长完全不管,靠自己的尖子生是有,但是少之又少。



发布于 2024-05-07 23:06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

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部分内容不能正常使用!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以下浏览器

  • Chrome
  • Firefox
  • Safari
  • I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