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升初|民办摇号前,你必须了解清楚的几件事!

上海小升初各种神秘考已经结束,备受瞩目的“三公”考试也落下帷幕,随着各种选拔考试热潮的褪去,接下来家长们将面临民办初中摇号的重要环节。
5月7日,实施民办一贯制学校直升录取。
5月20日-21日,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实施电脑随机录取。
5月23日,民办学校调剂志愿录取。
2024年上海摇号进入第5个年头,相较于以往,普娃进入优质初中的几率有所提升。距离今年上海小升初摇号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许多家长还在犹豫是否参与摇号,以及摇号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面对当下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新手家长们迫切希望了解上海小升初的相关政策细节。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您解析几个关键内容。
一、什么是摇号?
上海升学政策实行公民统招,民办学校则采用摇号方式录取。这意味着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时招生,家长只能选择其中一所。
而民办学校的录取则通过摇号决定,当报名人数>招生计划时,将进行摇号录取;反之,则全部录取。
关于2024上海小升初要不要选择民办摇号可参考我们前面写过的一篇文章。
大旋风,公众号:沪上户下上海小升初|七大入学路径汇总!快来看看哪种更适合你?
二、摇号的几种情形(不止有民办要摇号)
1.“直升”摇号
针对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小学毕业生的进行。在摇号前,愿意参加直升的学生先报名,但学校也会有计划直升数。
并非所有一贯制学校的毕业生都能100%直升,只有在报名人数>招生人数时才会启动摇号机制。要提的一点是,这种摇号方式是在统招之前进行的,如果校内没摇中,可以在统招阶段再摇一次,相当于拥有两次摇号机会。
2.“公办”摇号
即通过电脑派位分配初中。这类电脑派位并不是全市实施,而是在个别区域的局部进行,并且各区的具体政策可能略有不同。
3.“民办”摇号
全市范围内进行,当民办学校报名人数>招生计划时,将采取电脑随机录取的方式;当报名人数<招生计划时,所有报名者都将被录取,无需经过摇号。
三、什么是分类报名?
一般民办学校会分为走读、住宿、教职工子女,举办者以及共建单位这几类进行招生。(当然,每个学校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四、摇号可以填写几个志愿?
每个学生可以填2个志愿,第一志愿和调剂志愿。但是大部分学校在第一志愿阶段就能录满,调剂志愿很少能进入较好的学校,除非该学校的第一志愿没有招满,否则调剂志愿的机会不大。所以核心还是第一志愿的填报。
五、调剂志愿的三种类型
1.同校调剂(同校内住宿或走读等分类计划间调剂)
2.区内调剂(就读意愿区内其他民办学校间调剂)区域性调剂所指的区域,即为您在填写信息登记表时确定的就读意愿区)
【什么是就读意愿区?】
根据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入学。就读意愿区是哪个区,就按照该区的公办对口方式安排入学;同理,如果民办学校摇号失败,也将按照就读意愿区的公办学校进行统筹安排。
例如户口在浦东,但办理了徐汇区人户分离并依据居住地入学,则就读意愿区为徐汇。
3.集团内调剂(同一集团内外区其他民办学校间调剂)例如,在世外教育集团中,首选徐汇区的世外学校作为第一志愿,而将嘉定区的世外学校作为调剂志愿是可行的。
六、调剂志愿的录取流程
1.在首轮民办学校的第一志愿招生后,若有剩余名额,将为尚未被任何学校录取的学生提供调剂志愿的机会。
2.上海民办志愿报名采取的是“1+1”的模式,即第一志愿+调剂志愿。若学生被第一志愿录取,则其调剂志愿自动失效。但是,若不填写调剂志愿,则视为主动放弃此机会。
3.对于报了调剂志愿的学生,家长会在摇号当日收到调剂志愿的顺序编号。如果学生第一志愿摇中,则其调剂志愿作废,并在调剂录取过程中自动忽略该学生的编号,依次对下一个顺序编号的学生进行录取。
七、非沪籍家庭摇号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父母一方持有有效期内《上海居住证》
2.孩子持有《上海居住登记证》或《居住证登记凭证》
3.父母一方近一年内在上海累计缴纳社保至少6个月
注:某些学校可能要求达到120分的积分制标准。
120分积分标准
公众号:沪上户下2024年上海居住证积分120分怎么算?
八、未能摇中心仪院校的解决方案
1.公办学校的统筹分“未报民办”和“民办未录取”两种情况进行验证。按照以对口生源优先、同类排序靠后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人户一致且报名公办>人户一致且民办未录>人户分离且报名公办>人户分离且民办未录)
2.参加上中东校/上实东滩/上汇实验摇号。通常来说,这三所特殊公办学校的报名是在民办摇号之后进行的,如果没有摇中,还可以选择报名这三所学校的摇号。但是要注意,上中东校、上实东滩的摇号只针对杨浦、虹口、宝山、静安、浦东五个区;上汇实验只针对徐汇区对口街道的学生。
3.调剂志愿录取。只要提交了调剂志愿,家长在摇号当天都会接收到顺序编号。若第一志愿未摇中,并且所填报的调剂志愿校第一志愿没招满,仍有空余学位,就会进行调剂志愿的录取。
4.有些学校可能提供借读机会,但借读名额有限,需要依靠一定的人脉和资源。同时,借读也可能涉及额外费用,家长需综合考虑是否可行。
5.参加补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学校由于特定原因开展补录。但这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学校的招生信息,并且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