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英语备考策略②:阅读理解+短文填空+书面表达解题技巧

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 00后女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40 浏览




今天,我们将继续分享阅读理解、短文填空、书面表达题型的解题技巧和备考策略,同学们可以按需选择使用~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着重考查学生对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书面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从各种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学生还要能够对信息加以判断、归纳和综合。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较熟悉的日常生活话题方面的文字材料,如海报、说明广告,以及书刊中的短文材料。


PART 1

解题技巧

1.读问题,找要点。

先看问题,看是否有和主旨相关的题目,了解题目类别和提问方式。

2.看全文,知全貌。

快速浏览全文,掌握全貌,注意发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果时间紧,至少要扫视一下起首段和尾段。再把标题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弄清全文大意。以掌握主旨为前提,处理推断作者语气或意图等其它深层次问题。

3.文章或者某段落的主旨大意——主题句定位法:

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找出每一小段的主题句,然后通过寻找共同点,找出整个文章的主题句。一般情况下,主题句的呈现方式如下:

(1)主题句出现在文首

(2)主题句出现在文尾

(3)首尾呼应:在有些文章中,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主题,接着进行阐述或论证,在结尾时再次点出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前后两个主题句不是简单的重复,再次出现的主题句往往是前面主题句的进一步引申或发展。

(4)抛砖引玉:文章的开头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观点,而真正的主题则是通过对问题的解析和引申,或是通过责问和驳论的方式导出主题。

(5)藏龙卧虎:即主题句隐含在全文当中,没有明确的主题句。首先弄清楚各个段落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逻辑上有什么联系,寻找共同点,然后加以归纳形成主题。

(6)主旨题不能从原文直接找到答案的题要注意:

①以原文为依据,不参杂个人意见,要客观不要主观。要克服“我认为……怎么样”的观点。

②答案是比出来的。答案不选对的,只选最好的。比较答案的原则是:好的>不明确的>不对的。

③注意绝对化的词。如果答案选项中出现绝对化的词,比如:all,always,never,nothing,every 等,除非文章当中使用了该类词汇,否则一般都要排除。

④要避免以点带面,以偏盖全。尤其是多个选项都有道理,难以挑选正确答案时,要注意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⑤文章中没有提到的就当是不知道,不要枉自猜测,自作聪明。一切以文章内容为准。


PART 2

备考策略

积累词汇:每日背诵和复习课本及中考词汇手册中的单词和短语,特别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每周进行一次词汇测试,以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提高阅读速度:每天定时进行快速阅读练习,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学会利用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等关键信息,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解题技巧训练:熟悉中考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如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题等。针对每种题型进行专项训练,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模拟题练习:每周完成至少两套中考阅读理解模拟题,并分析错题原因。针对错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老师们可以在翼课网【智能题库】——【按题型出题】——【笔试】——【阅读理解】为学生布置阅读理解,系统自动批改训练,老师可以明确学生的薄弱题型,开展针对性讲解和训练。

图片



短文填空

短文填空一般给出一段200个词语左右的短文,在短文中留出十个空,给出首字母;或者是给出十二个词,从中选出十个。大家要通读短文,掌握大意,然后补全短文,每空一词。

中考英语试卷中,短文题材一般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材料。考查的是大家对短文上下文的理解能力、对单词词组句型的运用能力,以及对全文逻辑推理的能力。


PART 1

解题技巧

1.消除畏惧心理

技巧并不是万能的,心态才最重要,顺序也同样重要,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到不急不躁,克服畏难情绪

与中考英语试卷中的其他题目相比,短文空题的篇幅相对较长。面对短文中的10个空,大家很容易产生焦躁、压抑等负性情绪。事实上,这种情绪状态不利于大家精准判断短文填空题的考察要求,进而引发错误问题。

(2)避免跳跃,按部就班答好卷

短文填空的10道问题,难度是不同的。粗读全文过程中,某些急躁的同学很容易急着选出答案。事实上这种跳跃答题方式,会严重干扰其整体解题思路,因此呢,在答题过程必须纵观全文通篇考虑,才能保证正确率。

(3)先易后难,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动笔答题时,要注意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应注意从文中同样结构或类似结构中寻找提示,然后再作出猜测。

(4)联系上下文

如果某问题选项,从语法角度无法确定,就必须从语篇(前面的提示、或后面的暗示)意义上进行鉴别,调动自己的生活常识,文化背景知识,筛选出正确答案。

2.明确做题的步骤

(1)跳过空格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短文填空题的正确答题流程,应该是:先粗读全文、再细读全文,完成10道题目,作答、复读、检查。

注意:粗读阶段,应学会排除题中空格干扰,直接获取整篇主要信息,以便后续作答环节,利用整篇文章的主旨辨别错误选项。

(2)细读全文瞻前顾后,之后再各个击破

细读阶段,首先应从语法角度直接对题目进行判断。若无法确定答案,则应联系该空格的前后文,获得该题目的提示信息,完成作答。解答短文填空最好按前后顺序完成,当后面题目面临困扰时,可再次精读前文,寻找线索,正确作答。

3.做题时须掌握方法

(1)词汇复现法:在一个问题的前文分别出现artist、 music等两个具有相同语义的词汇时,大家可以采用词汇复现法分析它,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表示乐器或演奏的单词或短语、句子。

(2)固定搭配法:在动词词组的考察中,英语试卷中常常会通过空缺介词的方式,考察考生对固定搭配的掌握水平。

(3)语法分析法:考生在做题时,需要通过语法分析法判断空缺处的单词。


PART 2

备考策略

语法梳理:复习并掌握中考要求的所有语法知识点,如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从句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语法知识卡片或思维导图,方便随时复习和查阅。

词汇与短语积累:加强词汇和短语的记忆,注意固定搭配和常用表达。通过完成短文填空练习,来提高词汇和短语的运用能力。

语境理解训练:多读与中考短文填空难度相近的文章,提高语境理解能力。锻炼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和选词填空的能力。

模拟演练:坚持每日完成一篇短文填空模拟题或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分析错题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老师们可以在翼课网【智能题库】——【按知识点出题】部分选择语法/词汇/阅读布置给学生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再通过【智能题库】——【按题型出题】——【笔试】——【短文选词填空】给学生布置模拟训练。

图片

图片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中考英语试卷中的最后一道题。作文命题内容紧扣“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注重基本知识和英语技能的考查,同时关注情境化和生活化设计,在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PART 1

解题技巧

1.“五审”,明确主要内容

(1)审题目、图画、图表或提纲等。

(2)审体裁、人物、情节、时态、时间、地点等。

(3)审内容是写人、叙事、介绍、评论、书信还是通知等。

(4)审格式,日记,要注意年、月、日和天气情况;书信,要注意书信的格式。

(5)审字数,不要低于规定的字数,也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太多。

2.“三定”,确认写作脉络

(1)根据写作内容设定段落。

(2)确定主要句型、关键词,并拟定要点。

(3)定好心态。

3.短文写作

(1)避免使用汉语式英语,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简单句。可以适当使用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以避免重复和呆板。

(2)描写要生动具体,可以使用近义词或不同的构词法体现丰富的的词汇。例如:表达好不要只用 good,可以使用 nice, great;坏也不要只用 bad, 可以使用 terrible, awful.

(3)上下文连贯,要有逻辑性。同学们应把写好的句子,根据故事情节,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时间或空间),运用一些表示并列、递进等过渡词进行加工整理,使文章连贯流畅。

(4)不会表达,另辟蹊径。中考作文如遇到个别要点表达不出来或难以表达,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变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①迂回而行。当某些词义不会表达时,可以想一个相似意义的词或短语。这样可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小词大用。汉语中有些语意看来很复杂,但在英语中可用一些常用词表达。

4.勿忘检查

写中考作文时,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出错在所难免。因此,改错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中考作文评卷是根据要点、语言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来给分,根据错误多少来扣分。因此,中考时花几分钟时间检查错误很有必要。检查错误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名词单复数,动词和形容词词形变化是否有错。

(2)大小写,拼写有无错误。

(3)词组搭配是否符合习惯。

(4)主谓是否一致,时态、语态是否错误。

(5)标点是否有错误。

(6)代词介词、冠词是否用错。

(7)句子少不少词,多不多词,是否有重复表达。


PART 2

备考策略

积累词汇与表达:坚持每日记单词,扩大词汇量,学习并积累更多的高级词汇和短语。多阅读优秀范文,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和句型结构,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构建句型与段落:学习并掌握中考常用的句型结构和段落构建方法。练习开头、中间和结尾,确保文章结构清晰、逻辑连贯。

打磨写作技能:每周至少完成一篇书面表达,涵盖不同类型的题目(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完成后请教老师或同学,对作文进行批改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并改进表达。




发布于 2024-04-26 14:4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大语文教育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