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机构到底有什么用?

关于数学机构的话题一直以来就被家长们关心,选什么机构,找哪个老师,大家经常讨论的热火朝天。
双减之前大家主要是报考本地的机构,所以这一话题地域性比较强,双减之后大家的目标主要是一些线上机构以及录播课,这一话题就更凸显出来。
那么数学机构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到底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还是毫无用处?
甚至我们再进一步:到底是跟机构好,还是自己学习好?
首先一个比较正规的,有一定体系的机构肯定是有用的。
在此我加了两个定语,正规、有体系,这样的机构它的教材、课程都是有自己的安排,老师也参加过培训,教学比较规范,能够比较好的达到你上机构的目标——课内培优补差或者是课外拓展,功利性的升学要求或者是思路、方法的拔高或者是竞赛培优。
但问题在于哪里呢?
现在想要找一个正规的,有一定体系的,完全适合你家孩子的机构比较难,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之处,即使自己组班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对于机构的定位不能放的太高,机构的定位应该是我们平时学习的补充,即使是培优内容,也应该是建立在以我为主的出发点上,可以把机构课程作为一个学习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来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
比如我在娃上机构课的时候,就会围绕着他的课程额外的补充内容,比如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我就补充点其他的题目或者课程,加深一下,比如觉得孩子学的不够扎实的内容,就重新看课程,或者降一些难度找些题目练一练。
其次,机构不是万能的,学习还是要以我为主。
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朋友有一种轻课内,重课外,轻学校,重机构的倾向。
这种倾向的形成并非毫无原因,主要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相对较浅,难度不够,尤其是与机构的数学课程相比较之下普遍基础一些,家长感觉孩子在学校学不到啥东西。
其实学校学习还是有其价值的,不管是计算能力的培养还是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机构完全可以代替的,起码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如此,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
两者比较一下的话,学校的学习就是打地基、浇水泥,机构学习是盖高楼、搞装修,我们吃第五个馒头吃饱了,不能说前四个馒头就没有用。
尤其是到了初中之后,课内学习反而比机构课程更重要了,因为难度上来了,内容变多了。
而且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好的初高中老师大量的集中在学校尤其是名校内,机构的优点相较而言就只剩下相对灵活的安排,比较整齐的水平了,到了高中以后,基本上机构的作用就是补差和竞赛、强基培优了。
所以以我为主是必须的,不管是学校还是机构,能不能快速、全面、深入的帮我解决我现在的问题,这是衡量标准。
如果是补差,其实我倒是建议不要跟班,最好是一对一效率更好,如果是强基、竞赛,那就只有跟机构了。
整合、提供资源,是机构的重要作用。
机构相较于个人,学校,优势就在于能够对接更多的学生,对接更多的资源比如老师,比如高端一点的课程,个人很难组到合适的班通过机构的居中联系则容易把目标实现了。
当然也要看是什么机构,不同的机构侧重不同,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比如一些竞赛机构常年浸淫这一领域,与相关的老师比较熟悉,对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也有深入的研究,这种比较小众的领域不是每一个学校老师都能熟悉的,那么就需要机构的介入。
如果机构效果不好怎么办?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报的班,到最后都会发现似乎不尽如人意。
这时候不要慌,首先看看是不是老师的问题,如果一开始选择的机构比较正规的话,那么出问题主要是出在老师身上,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的问题。
如果老师态度很好,水平也不错。
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自己选择机构的时候没有注意针对性,选择的课程不适合孩子,有时候课程的重点不在于难易,而是适合孩子的情况,匹配孩子面临的考察需求。
家长要关注机构的教学,一是关注其培养目标比如教材、大纲,二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效果,三是关注老师的教学实际,一旦发现出现问题,就要适当的进行调整,以确保效果。
我对于的数学机构的看法是既不吹捧也不抵制,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在规定时间内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件事,那么各种资源的存在就都是合理的,也是有自身价值的,包括学校教育,自然也包括机构教育,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和资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对的。
唯一需要注意的大概就是要以我为主,不神话机构,也不排斥机构吧。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