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从公立转到私立?一位家长的思考

梁老师
梁老师 北京小升初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71 浏览




今天,我们就带来一位家长Jessica的择校观点。Jessica的女儿目前就读于北京一所国际化学校,之前在公立学校读到五年级。


希望Jessica的择校体会和经历,能为其他家长的教育观点和规划作出参考。


01

 我们家的教育观 


在择校的想法上,我和孩子爸爸都认为,是否上一个最优秀的大学,对后续的人生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商水平,如果他不是某个层面的人,即使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或其它方式而进入另一个学习竞争环境,也会和周围的人有差距。在这个差距中,有些性格的孩子就会不自信、不快乐。所以,我们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是出类拔萃的精英,只要做自己,发挥天性,有个性,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就够了。我们也不需要孩子来完成父母的人生梦想。


我生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工人家庭,上的也是很普通的学校。我认为,考试能力不是社会生存能力,不是财富能力,更不是幸福人生的保证书。我的同学里,以世俗标准衡量最成功的那个,也不是当时学习成绩最好的。


一个人学习上是否聪明,与他在社会上过得好不好是不一样的。虽然社会一直在变,但我深信,名校和高学历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在我看来,没必要为此目标付出太多,顺其自然就好。


02

 我们的困惑 


可是在国内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观念是困难的。


很多时候,我们夫妻想减少社会压力对自身行为的干扰,但这真的很难。我们也常常怀疑自己这样的思考和行为是否正确,会不会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在周围几乎所有父母都在给孩子加压的时候,我发现,坚持宽松的教育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孩子变得有些孤单。


比如,女儿小的时候,周围还有一些同龄的玩伴。一见面,她们就开心得大叫,然后疯跑着去玩各种游戏,欢乐洋溢。但从她读幼儿园大班后,情况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周围的同学,几乎都去上各种补习班了,比如主持、朗诵、英语、识字等等。慢慢的,女儿就没什么玩伴和她一起玩了。


在国内的公立学校,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学习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如果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差,是非常难在公立学校获得宽容和尊严的。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其他孩子也会以老师的喜好和评价标准,来形成自己衡量他人的标准。好在我的女儿学习成绩还不错,是那种比较听话的孩子,对公立学校的体制还是比较适应的。但如果是一个成绩不好又不守规矩的孩子,真是很难获得友谊和尊重。


而听说,到了初三,一些学校的老师会找孩子谈话,让孩子主动放弃中考,报考高职或技校。如果孩子不同意,还会找家长做工作。老师的理由很简单——“反正你考不上高中,还不如提前去高职选个好专业”。


我们虽然对孩子的学历没有奢望,但不上高中还是不能接受的。


03

 动了择校的念头 


在和其他家长聊天时发现,我们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北京一些公立小学,课间是不让孩子出教室的,因为怕孩子出安全问题。当然,学校也不会直接禁止学生去操场。只是老师会要求:学生如果要去操场,要么走路,要么围着操场老老实实地跑圈,不可以追跑打闹。


孩子们觉得,只走路或围着操场跑圈很傻很无聊,所以也就不愿意去了。于是,孩子们课间就在教室里玩,可是老师只让孩子们玩“安静文明”的游戏,当然这也与一些家长的传统教育思维有关。


比如,有一阵子,女儿学校的同学们喜欢玩“叠青蛙”。叠完了之后,大家还要比谁的青蛙跳得远。可老师觉得,玩这样的游戏,孩子们会很激动,又喊又叫的,也可能撞到桌子,于是明令禁止了。孩子们经过几轮不同游戏的尝试,最终只能玩起另一种游戏:做出一系列动作来比试,但却完全不发出声音。


虽然孩子们也玩得很高兴,但我看了之后却觉得很悲哀。本来孩子们是处在最活泼的年纪,却连基本的天性都给限制了。当然,这不一定出于学校的本心。因为很多家长提出了一些“合理性”要求,从学校的立场来说,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我了解到的,除了北京几个非常有名的学校比较强势,能够另设机制外,其他的学校都在各种考核压力下,在没有相应机制保障的时候,选择了最安全的管理方式,尽管这种方式是不符合孩子天性的。


虽然我们不想给孩子太多压力,可是难以抵挡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我女儿到了小学三年级末期,随着考试的压力临近,主课老师占用大量的时间,甚至是眼保健操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来让孩子猛攻考试的科目。


几周下来,女儿的视力也降低了。本来长期缺少户外活动,已经使得孩子视力不好,而密集的题海战术,更加速了这个过程。孩子视力降低这件事情对我来说触动比较大,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女儿相对轻松地长大,也不想她过度学习。但社会的压力依然雕塑着孩子,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能够抵挡住家人给他的压力,可是实际上我们抵挡不住整个社会给孩子的压力。


有时候,想选择一种成长环境,并不简单是选择一个学校,也不是选择是否去上学习班,而是要选择一个社会体系。也许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环境选择,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


孩子有怎样的童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像我虽然希望孩子较为轻松,可我自己毕竟也是应试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还是会不经意间给孩子造成压力。


比如在公立学校时,孩子语文考了97分,我脱口而出的问题是:“小学的考试多简单,这还得不了100分?”再比如女儿从小学习舞蹈,她的身体比较柔软但力度不够,有些时候动作做得不到位,我偶尔就会表现得非常不耐烦。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其实藏着一个苛刻挑剔的母亲。当我意识到这点后,我就开始调整心态,去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接受自己。


于是,我们有了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想法。现有社会的收入体系和就业机会,深刻影响着教育体系,影响和包容着父母们的选择。我们的宽松教育观念,不再是孤立的,也不是唯一的。教育观念多元,互相尊重,没有必须如何如何做的压迫感。


04

 择校后的思考 


我们最终在五年级的时候,选择了一所国际学校。在这所国际学校上学,发现和过去的公立学校完全不一样。学校有各种课外班,选择很丰富,不再以学到某些知识或拿到某些等级证书为主流。户外活动和实践操作课程也都非常受重视,课间时间有充分保障,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大雪纷飞,孩子们都有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


教育永远都有新问题,有新焦虑,无论何时何地。但所有的问题与焦虑其实都是社会和父母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


在公立学校,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学习压力,那么其实这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就业现状的缩影。如果孩子有较少的户外体育时间,那么其实是社会医疗机制(比如孩子在学校受伤谁承担医疗责任)、独生子女以及价值观的综合结果。在家里,如果孩子体会到的是要求和苛责,那么其实这是父母成长过程和心理模式的体现。


所以,我觉得,家长为孩子选择学习路径时,无论选择东方模式还是西方模式,其实很多时候是在选择自己,而不只是在为孩子选择生存环境。能否允许孩子做好自己,是在和父母自己进行自我内心对话,而不仅仅是对孩子的陟罚臧否。


以上,就是作者Jessica对于择校的一些思考。对于很多其他正在择校途中的家长而言,估计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想了解。所以,我们也集中了几个家长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采访了一下Jessica。希望她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Jessica的5大择校关键词 


 1.准备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择校的?

答:我们是在孩子五年级下学期开始着手准备申请国际学校这件事情的,因为孩子也一直比较喜欢西方文化,而且一直在坚持学习英文,觉得英文基础也还是不错的,所以就开始考虑了。


 2.途径 

问: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考察学校的?

答:一开始是通过家长的朋友圈啊,女儿的学姐啊,还有一些机构的介绍等等。后来看到51上私立的文章和活动,也参加了好几次,觉得比较深入。现在女儿已经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在选择这所学校之前,我们曾在另一所国际学校“过渡”过一段时间,也在此期间对现在的学校进行了考察,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3.决定 

问:决定上国际学校后,孩子是什么反应?

答:我们家里一切关于孩子的事情,都是民主决定的,一般都会问过孩子的意见,所以基本上这也是孩子自己的意愿。她自己对能在国际学校上学,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知识还是很欣喜的。而且因为我们的户口没有落在北京,所以外地户籍的就学问题和就学途径,女儿很早就是知道的,也非常接受这种教育模式。


 4.考察 

问:当时考察这所学校时,您比较看中这个学校的什么地方?

答:一开始,我们家长对国际学校的学习模式还不是特别地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其他有经验的人的介绍,我们发现,沉浸式的中英双语课程非常吸引我们。而且这所学校目前的课程框架比较优秀完整,同时还有一些自主研发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自由度更大一些。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这所学校对于中文的重视,让我更加确定让孩子选择了这所学校。


我觉得这种国际化的素质教育,可以为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规划铺垫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坚强的品行,更加强调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能更加完整健全。同时,能培养孩子拥有更开放的发散思维,眼光、理念、行事方法和思维能更加国际化。我们对这种教育理念还是非常认可的。孩子本身也非常喜欢这个学校。当然,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是比较先进的。加上她之前在国际学校读过一段时间,所以也比较适应。


而说回公立学校,其实各方面也都很好,但是不太适合我们。毕竟,我们的户籍不在北京,就读公立学校还是多少会有一些限制。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更倾向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比较重视的国际学校,这样未来孩子的选择能更多一些。


 5.申请 

问:对于想申请学校的家长而言,有什么建议?

答:在申请方面,以我们的经验来看,提交考试申请最好是在春节之后,这样准备的时间能更长一些,准备充分把握会更大。同时,还要合理地安排时间,这样才能更加有信心地参加各项考试。



发布于 2024-03-12 21:28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梁老师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

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部分内容不能正常使用!

为了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以下浏览器

  • Chrome
  • Firefox
  • Safari
  • I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