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上岸后,继续学奥数还是提前学习?(非广告)

老郭最近有点高兴,经过在课外辅导机构的几年奔波,他儿子终于成功被市一中录取了,江湖俗称小升初上岸了。一中作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他儿子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颇为不易。有好热闹的朋友就撺掇老郭摆了一桌,三杯酒下肚,话里话外离不开孩子的学习。
为人父母,一辈子总有操不完的心。即便上岸了,老郭对儿子的学习还是没有完全放轻松,他纠结的是:接下来还有大半年的小学时间,在数学方面,儿子是该继续学奥数还是提前自学初中知识?
课外辅导机构给的意见是:提前学习初中的内容,也就是上所谓的小升初衔接班。消费者天然不信任商家,老郭也有点不信任课外辅导机构的意见,他总觉得机构是为了他的钱。
正好一同吃饭的几个朋友学历都还不低,一番觥筹交错之后,老郭的纠结成为了酒桌上的话题。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议论了起来。
说起初中数学这点事,在某重点中学教了12年初中数学的老李最有发言权。其他人都是靠主观臆测,只有老李是经验之谈,他的观点很系统,也很有启发性,总结起来大概有下面四条:
一是上岸后应该适度放松,但又不能放的太松。老李说他见过很多学生上岸后就松了一口气,甚至有学生玩了大半年,最后把以前学的方程都忘了个精光,上初中后直接被人甩开一大截,上课听不懂,最后破罐破摔,就此沦入学渣的行列。比如他曾教过的一个学生,小学时得过华杯赛二等奖的学生,就是因为放松了一年多时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据说高考只考了一个不入流的二本院校。同时,老李也说不应该再让孩子满负荷运转了,毕竟弓弦不能一直总是紧绷着,可以适当增加点体育运动和周末旅游等活动,给孩子减减压,免得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不要上小升初衔接班,应该让孩子自学初中的知识。老李说很多上过小升初衔接班的孩子有个缺点:刚入学时表现很好,但由于在衔接班听过课,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初中知识,上课时就不认真听讲,养成了极坏的学习习惯,一年之后往往成绩下降很快。老李建议上岸后,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并且预习应该以自学为主,预习完基础知识后,最好能把课后练习题做一遍。为保证效果,自主预习的内容只提前一个学期,不要太多。
三是如果要继续学奥数,应转为初中奥数,不要继续小学的部分了。小奥与中学奥数的侧重点不同,难度也不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必须学。奥数只适合部分有天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大约只占5%。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走竞赛路线都很难有所成就,只要按部就班的准备好升学考试就够了。但即便是要继续学奥数,也应该先让孩子自学初中知识,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后再学习奥数。老李还顺便推荐了一套初中奥数的经典教材——小蓝本,就是下面单墫和葛军编的这一套丛书,这也是我曾经推荐过的奥数界的九阴真经。
四是如果有空余时间应该在语文和英语上下功夫。老李说,小学基本上只有语数外三门课,但中学里课程多了起来,尤其是初二增加物理,初三增加化学之后,很多孩子应接不暇,不自觉的会放松对语文和英语的学习。这两门课程知识界限不明显,难度没有天花板,利用小升初上岸后的空闲时间进行加强,再合适不过了。谈及学习英语,我个人有一个自己亲测有效的小诀窍:找本英语小说来看,辅以背单词。基本上一本英语小说看完后,英语阅读水平能提高一大截。
最后,给出一道思考题,是概率中的经典问题。大约400年前的一天,法国有一位名叫米尔的赌徒向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帕斯卡也不能确定答案,就请教了大数学家费马,两人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听说这个问题后,专程赶到巴黎和两人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帕斯卡提出了一种算法得到了其余两人的一致认可。这一次讨论极大地促进了概率论的推广和发展:
思考题(4星难度):
硬币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1/2,小明和小红玩抛硬币游戏。开始时,两人各出10元钱,然后由小明负责抛硬币,如果正面朝上的次数首先达到15次,则小明获胜并拿走全部20元;如果反面朝上的次数首先达到15次,则小红获胜并拿走全部20元。游戏进行过程中,由于突发情况必须中止,此时有4次正面朝上,有6次反面朝上。问这20元应该如何分配?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