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为啥突然“不香”了?

上海小升初
上海小升初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41 浏览




有着“少年班鼻祖”之称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又上新了——


7月15日,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少年班录取名单公示》。


和去年一样,今年中科大少年班共招收45名学生。不同的是,中科大少年班去年在浙江招收15人,而今年仅招收了4人,其中绍兴2人,宁波、温州各1人。


算算比例,中科大少年班在浙江的录取人数足比去年下降超70%。


录取人数“暴跌”背后,中科大少年班,为啥突然“不香”了?


图片

 图源网络


01


少年班的“江湖”


要聊中科大少年班到底“香不香”,先得了解国内少年班的版图。


在2021年前,国内只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三所高校的少年班在招生。除去招生人数不超过10人的东南大学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和西安交大少年班是希望孩子入读少年班的家长们“唯二”的选择。


两所高校的招生定位有所不同,因此招生竞争也并不激烈。中科大有少年班和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分别招收年满14岁,但不超过16岁的学生和不超过17周岁的学生。而西安交大少年班则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


这些年,在这两所高校少年班的录取名单上,浙江都是主要生源地,乃至最重要的生源地。因此,每到两所高校少年班放榜时,浙江也会跟着火一波。


以中科大少年班为例,2020年,共招生48人,有浙江学生12人,占四分之一。2021-2022年,该班招生数量均为45人,浙江学生分别有10、15人。


再看西安交大少年班,2021年,共招生234人,浙江有60余名学生被录取。2022年,该班招生216人,浙江有92人上榜,比排名第二的江苏多了足足67人。


为什么少年班会成为是浙江家长眼里的“香饽饽”?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对于少年班,社会舆论的朴素认识依然是13岁、14岁就上大学,且进名校,人们在意的是这些“神童”们上大学的年龄。


而一位浙江的高中校长告诉笔者,浙江能成为高校少年班的重要生源地,一方面,浙江生源确实比较优质,另一方面,可以免考高考,甚至免考中考、研究生考试的少年班也比较受浙江家长青睐,每年都有不少跃跃欲试的家长来咨询自己。有些学校还会包车让符合条件且有意向报考少年班的学生都去参加考试,试试身手。


02


中科大少年班为何“凉”


中科大少年班在浙江持续数年的火爆招生趋势,今年却戛然而止——今年中科大少年班仅在浙江招收了4名学生,尚不及往年的一半。


不少家长疑惑,中科大少年班为何突然“凉”了?但几位浙江高中校长对此却并不意外。


在他们看来,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西湖大学的招生火力进一步增强。两位校长笑着说,“高中生都被施校长吸引走了”。


他们所说的施校长正是西湖大学的施一公校长。去年,西湖大学正式开招本科生,创新班共招了60名高二高三的浙江省内学生。今年,西湖大学创新班继续面向高二高三的浙江高中生招生,招生计划扩到了不超过90人。


图片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图源西湖大学官网


从此前笔者搜集到的信息来看,今年高二学生报考西湖大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已录取的新生中,高二学生超过了半数。例如杭州外国语学校有6名学生被西湖大学录取,有5人是高二学生。


“西湖大学近几年发展势头好,能对接到的国际资源也很强大。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学校想报考西湖大学学生明显多了不少。”一位绍兴的高中副校长说,浙江布局新型大学后,浙江的拔尖学生在省内求学的选择更多元了。加上许多浙江学生家长都更倾向于留在省内读大学,中科大少年班的吸引力自然不及往年那么强了。


一位杭州的重高校长也亮出了自己所在高中的数据:该校今年有20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的各项英才计划以及西湖大学的创新班录取。但中科大少年班、少年班“创新试点班”的录取人数确罕见剃了“光头”。


“清华北大的这些招生计划并没有冠以‘少年班’的名义,但实际上招收的都是初三到高三的学生或高二高三的学生,招生目标群体和中科大的少年班、少年班‘创新试点班’高度重合。”这位校长透露,该校被清北和西湖大学各类招生计划录取的高一高二学生,放在往年应该多数都会去报考中科大少年班,但如今都被各自更心仪的高校“分流”。


03


变化背后,意味着什么


在中科大少年班冷热变化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新趋势:清北等名校开始布局“少年英才”培养,浙江等省份也开始在新型高校布局上发力,中科大少年班不再一枝独秀。


在历史轮回中,类似的场景并非首次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少年班曾一度在国内风靡,,我国有10多所大学举办少年班,招收少年大学生。但最终因为追求“早出人才”,导致培养效果不及预期,大多数高校的少年班最终黯淡收场。


而此次“少年班”办学热下,虽然路径看起来虽有所相似,但各高校培养“少年英才”的底层逻辑却已经发生变化。


正如熊丙奇所说,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少年班被认为是“早出人才”的人才培养探索,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举办少年班招收少年大学生,显然不能再追求“早出人才”,而是应探索如何对拔尖人才进行个性化培养,造就、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已不是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举办少年班,定位应该是因材施教,给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而不再是追求人才培养速度。


在2018年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施一公曾表态,希望西湖大学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过去一年里,西湖大学也用实际行动给学生和家长们吃下“定心丸”。与一般本科教育不同,该校面向全球选聘了190多位具有顶尖学术造诣的领军人才或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科学家担任本科生学术导师。换言之,60名新生,每人都有多名导师。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


图片

西湖大学,图源视觉中国


校长们也用自己的视角解读了这样的新变化:随着更多名校和新型高校相继加入到争夺少年英才的行列中,浙江的拔尖高中生们有了更多重的升学选择。“拔尖人才需要有适配的培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绽放出光芒。”一位高中校长说,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年3月,浙大举行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衔接培养研讨会,就有数位高中校长提出,希望浙大尽快开展英才计划。而2025年,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预计也会开始招收本科生。


对于浙江的优秀高中生来说,获得更好教育资源的机会正在不断增加。而对于浙江而言,将这些优秀的学生留在省内,也意味着为浙江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发布于 2024-04-17 12:42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上海小升初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