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创始元老指明科学的鸡娃方向

司有和,
现为中国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时,司有和教授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直接参与了创建少年班的工作,同时兼任少年班“大学语文”课任课老师,是少年班研究组最早的成员。
他跟踪研究少年大学生成长实践提出的“早期诱发家庭教育模式”,应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使儿子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现为美国布鲁海汶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女儿考进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现任美国某企业高级程序员。
他的学校教育和自身家庭教育实践的经历、成果,还是非常让人敬佩。
他分享的教育方面的实战实践心得和经验,实在,针砭时弊,要比网上绝大多数教育自媒体或所谓教育专家要靠谱多了。
怎样做一个基本合格的家长
做一个基本合格的父母并不难,成功父母不是天生的,只要你愿意学习,只要你能够纠正头脑里关于家庭教育的认识误区,做到“一个原则、三句话”就行了。
你想知道有哪些认识误区和“一个原则,三句话”吗?
请继续往下看。
纠正家长自我提高中的认识误区
在许多家庭,家长们有畏难情绪,觉得自己教不了孩子。
其实,不是我们的家长教不了自己的孩子,是因为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有认识误区,以为自己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们要从“认识误区”说起。
(1)急于求成
许多家长都有这个心态。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家里,总希望自己说一句话,马上就能在孩子身上见效果。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孩子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劳永逸。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你的要求和他的思想不一致他就不会接受。
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诱发、教育自己孩子,只能是根据家庭教育的原则,针对自己的孩子来设计方法。
这就如同中国革命一样,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取得成功。
教育你的孩子的方法,只能由你根据家庭教育的普遍真理和你的孩子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可能产生。
第三,在学校选择上,总希望有一个不用自己费心的学校。
这还是不可能的。
因为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学校主要是解决智力因素(知识)提高的问题,家庭主要解决非智力因素提高的问题。
学校教育不可能解决家庭教育的任务。
现在社会上有人就投合这类家长的心理,办起一种学校,搞封闭式训练。
其实,这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这种学校里,他走出这种环境就会又恢复原样了。
第四,在家教时间上,老是记住一句话“不要输在起跑线”.
这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
许多家长被这句话所鼓动、所左右,可是这些家长并没有仔细想一想,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
首先,这“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是七岁、八岁,还是九岁?
按照今天早期教育的观点,早期教育是从“孕前准备”开始的。
那么,只要孩子生出来了,你没有做孕前准备、没有胎教,就已经输了。
其次,这“跑”的内容是什么?
是刘翔的110米跨栏,还是马拉松?也就是说,对于今天的孩子,到底学了哪些内容才叫不“输”?学了多少才叫不“输”?
再次,怎样才叫是“输”在起跑线上?“晚”了多长时间才叫“输”?
所有这些都是模糊的,却全被用来作为自己教育孩子的标准。实在是认识的误区。
(2) 最好的管就是“不管”,树大自直
这是极端错误的观念。
如果家长不管,学校里学生多,不可能具体管到每一个人,那么,社会就来管他了。
好人不管,坏人就来管他了。
暴风骤雨很多,随时都会骤然而至,小树苗、大树苗都会受到摧残,树长大了不会自然直的!
网上有一篇文章《网瘾“神童”谁之过:一位无奈母亲的自述》,文章作者署名“寒心妈妈”,讲述了她那绝顶聪明的儿子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两年之后,因“网瘾”导致成绩下降而被退学的故事。
文章的末尾,作者大声疾呼:
假如我们有钱早早去合肥陪读;
假如学校对这些大学生管理再严些;
假如网吧业主不会收留未成年人;
假如我们早知道孩子的情况;
假如学校能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考虑;
孩子就不会有今天的结局。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如此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有可能因此毁掉孩子的一生?
难道这是孩子的错吗?
不是!
是社会太复杂,
是环境太险恶,
是孩子太单纯,
孩子是多么的无辜啊!
我非常理解这位十分“寒心”的妈妈这撕心裂肺的呼喊,我也赞成她所说的五个“假如”,只要有一个“假如”发生,“孩子就不会有今天的结局”。
但是,还有两个“假如”她没有提到:
“假如孩子进了大学之后家长仍旧密切注视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假如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也不会有今天的结局。
所以,不管,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管!
(3)顺其自然
这个思想现在比较普遍。
有些优秀家长在介绍经验时就这样说,不要给孩子刻意安排,顺其自然。
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图书里也这样说,许多媒体的家庭教育报道中也是这样说。
这显然是片面的。
对于那些本来就成绩优秀、自觉性强的孩子,当然应该顺其自然。
但是,对于那些成绩中等、很差的“问题孩子”,那就不能顺其自然了,而是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引导孩子寻求新的发展。
比如,我提到过的曹辉宁,全家都说他是一个“小笨蛋”,如果顺其自然他就只能做一辈子的小笨蛋了!怎么可能进少年班呢。
再比如,我书里还提到过的黄茂芳,有名的“三军司令”、“打架王”,顺其自然就不可能考进少年班!
(4)成绩不等于能力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考只是考知识,是应试制度的需要,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人。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差,现在都在给成绩差的打工。因此,孩子成绩差一点没关系,将来一样办企业挣钱。
这种观点的不妥,首先是:考试并不只是在考知识,也在考思维、考心理、考素质、考能力。
因为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有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
而考试成绩则是现实学习能力的反映。
在实践中,确实存在高分低能的学生,也确实有成绩好的学生给当年成绩差的同班同学打工。
但是,这不是规律,这只是特例。
成绩不好,肯定是学习能力不强,即使其他能力强,进一步学习就很困难。
那些在校学习成绩不好,后来在改革开放中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的企业家们,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在自身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就感觉到知识不够用了,他们需要进一步学习。
MBA教学就是为他们继续学习设置的教学模式。可是,在这些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继续学习仍旧很困难。
也就是说,学习能力差制约着他们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所以,切记不能不问成绩!
问题在于怎样提高孩子成绩!
(5)教育无用,孩子发展靠的是天赋
持这种认识的家长,容易走两个极端:
要么认为自己不聪明,所以孩子也不会聪明,放弃家庭教育;
要么孩子在某一方面显得聪明一点,就认为是天赋,就要专门培养那一方面。
这两者都是不太合适的。
首先要明白,天赋,只是一种可能性。
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在于后天的教育。
人才的家族现象,不是遗传作用,起作用的是家风。
其次,孩子的表现,是否属于天赋,需要准确判断。
不要一个阶段孩子喜欢什么,做得比较好,就误以为那是孩子的天赋。
同时,过早地将孩子按“天赋”培养,到成年进入社会时并不一定就有机会可以在天赋领域从事工作。
正是这些认识误区,强化了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把家庭教育的方向误导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上。
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重点放在非智力因素,主要还是心理素质的诱发和培养上,在知识上要兼收并蓄,主要由孩子和学校负责。
以上就是常见的家长自我提高中的认识误区。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