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语文练习2

梁老师
梁老师 北京小升初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63 浏览





人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语文练习2

                2022.03

命题人:王辉    吕晓懿    林琳      审题人:林琳

1.本试共10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学号。

3.试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卡上,在试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一、基础·运用(共13 分)

临近清明,学校开展了以“遥寄相思·踏青赏春”为主题的清明体验系列活动,你所在的班级负责制作活动宣传视频和活动展板。请你参与相关活动。

1.视频第一部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下面是同学们为视频配字幕的文案。

清明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既有扫墓祭祖活动,也有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清明节气处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去扫墓祭祖和郊外踏青的好时节。

②清明作为节气,最早有可能出现在根据战国初管仲留下的遗说整理成的《管子》里。这是当时齐国使用的节令,清明是春季第五个节气,如果从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开始计,60天正好是清明。

③清明为节,其缘由来自寒食。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在老柳树下去世前在衣襟上写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悼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介子推用真、善、美换来的节日,也是他对“清明”的追求和示范。

(1)文案第③段的□中应依次填入三个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      B.”。   。”   。

C.。”    ”。  ,      D. 。”   ”。  。

(2)审核文案的同学发现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请你找出并修改。(2 分)

修改为:

(3)文案组的同学发现清明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禁火、扫幕,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活动。他们想在视频中介绍相关内容,请你帮着挑出下面古诗中不符合要求的一组是(2分)

A.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C.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D.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2.视频第二部分,宣传“为烈士寻亲”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摘取的相关新闻报道。

2021年清明节期间,“为烈士寻亲”网络活动引发社会关注热潮。清明节后,寻亲行动仍在继续,在各界共同努力下,经退役军人事务部初核,截至2021年4月8日24时,已确认为51位烈士找到亲人。

在196万余名登记在册的烈士中,不少烈士的亲属一直不知道烈士安葬在何处,只能任烈士的英魂在寂寥的他乡漂泊。“当年,他们为了我们浴奋战,用伤痕累累的身躯保卫身后的国土:现在,请为他们做一件事。”4月2日上午,退役军人事务部正式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并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公布100位烈士的寻亲信息,向全社会征集线索。活动得到了积极地响应,到4月8日24点为止,共收到网友提交线索数据597条,提交申请7100条。经过各方寻找,经退役军人事务部初核,已找到了51位烈士的亲属信息。工作人员、志愿者、网友们急公好益的精神和态度,也让烈属们备受感动。

退役军人事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诚挚感谢社会各界对“为烈士寻亲”的大力支持,活动将长期开展,期待大家继续积极参与,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将持续接收各界的寻亲线索和信息。

(1)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A.“截至”应写为“截止”  B.“血”应读为“xuě”

C.“累”应读为“léi”     D.“急公好益”应写为“急公好义”

(2)为宣传这一活动,大家还计划制作宣传展板。下面两幅配图,你认为哪一幅更适合?请根据字体特点和图片内容,及对这段材料的理解,简要说明理由。(3分)

选择:                             

理由:                                                                             

 

(3)宣传组采访了即将参加清明节活动的四位同学,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下列表达感受的句子中修辞方法或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责任,让我们任劳任怨;担当,让我们勇往直前;奉献,让我们无悔青春。

B.清明节的文化流芳百世,守住传统文化根脉的重任,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

C.清明时节一派生机,我和家人一起踏青赏春,去生意盎然的大自然中聆听田园交响曲。

D.一个民族如果对英雄没有敬仰,毋庸置疑,这样的民族就会是一幢没有根基的大厦。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默写。(共5分)

3.              ,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1分)

4.当余之从师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分)

5.君子风范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是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洁品质,是    ①  (诗人姓名)“      ②                ③  ”的家国情怀。(3分)

 

(二)阅读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6-7题.(共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木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这两首词同为辛弃疾所作,各具特色。《南乡子》一词用设问贯穿全篇。上阕中,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   ①    ”,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破阵子》一词中虚实结合,首尾写实,由“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开始写梦境,激情直泻,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为     ②    。(2分)

7.结合两首词中的画线句,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3分)

答: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下面文言语段,完成8-10题。(共8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于我何      弗敢也        快马

B.则生      大道行        何陋

C.不为苟得    公问其        温知新

D.不可兼      道多助        焉虎子

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理解:生死对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些人却把更重要的大义作为取舍的标准,这是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这一观点。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内心感受,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之心,都有行善之举,只不过“贤者”能保持这种善良本性,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去改变。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一碗饭食关乎尊严,有人宁可饿死也要保持尊严,可见他们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珍贵,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10.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践行了“舍生取义”的人生准则,阅读下面材料,说一说这种美好品质在颜真卿和史可法身上的具体表现。(4分)

材料一

真卿仕历四朝,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qǐ]陷。李希烈反,诏卿慰之,群臣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之诱,责李元平之过。希烈怒,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胁而毫无怵于心。阅二十月,卒缢诸蔡州。

(取材于《史林测义》)

材料二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成慨然任之。二十五日,城陷。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取材于《梅花岭记》)

注:①[杞]卢杞,唐朝宰相、奸臣。  ②[朱滔]唐朝中期割据军阀。③[李元平]失汝州被俘,李希烈。④[史忠烈公]即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

李希烈,燕州辽西县(今北京市顺义区)人。唐朝藩镇将领,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族侄。希烈生性残暴,临战在阵上杀人,血流于前,而饮食照常,所以人们怕他,为他尽力。

李希烈活捉了唐德宗的爱将李元平后,不喜反怒,大骂朝廷:“盲宰相以你来抵挡我,多么看轻我啊?”(《资治通鉴·二二八》)

答:       

   

三、名著阅读(5分)

11.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不能单单以它的趣味性来评判,还应关注它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探究,或其字里行间温暖人心的力量。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点,结合下面的一部名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100字左右)

所选名著:《儒林外史》《骆驼祥子》《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14题。(共6分)

材料一

曾几何时,“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正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增加,孩子们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培训机构,“负担越来越重,睡眠越来越少”的情况普遍存在。靠“刷题”“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也是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导向,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双减”政策推出后,各地采取相应举措丰富学生校内生活。比如,江苏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可以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把个性爱好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北京的“双减”措施则包括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此次教育改革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局部性改革,而是系统性改革。“双减”新政及其系列政策的出台,就是一种高度观照并影响教育外部要素的思维,是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的典型。

材料二

以前某些家长过度看重分数,认为靠“时间+汗水”的培养方式就能提高成绩。“双减”政策推出后,许多家长转变了观念,开始静下心来理性、科学育子,更关注孩子的进步表现和成长过程,促进了孩子的和谐成长。过去一些家长因为对孩子关心则乱,患上“教育焦虑症”,给孩子带来极大压力,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现在很多家长都深刻认识并把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常识所蕴含的教育规律,减轻了思想负担,认识到了守住教育根基的重要性。

材料三

“双减”后的国庆长假,孩子们因少了培训班的压力,多了走出去的机会,相关调查显示:除了少部分孩子写作业、参加素质类培训之外,大部分孩子可以          ,以国庆假期让孩子们有很大收获的同时,又得到了很好地休息。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影子教育”挤占学生大量课余时间,这种“刷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B.此次双减政策不再是对既往政策的简单修补,而是系统性的改革,可达到通过“小切口”推动“大改革”的目的。

C.参加过度的课外培训,既违背了学生和谐成长的规律,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13.根据材料三中图一的信息,在材料三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合适的四字成语。(1分)

1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双减”政策推出后,带来多方面的变化是:   ①        ②   、   ③           (每空10个字以内)(3分)

 

(二)阅读《少年的涅槃》,完成15-18题。(共11分)

少年的涅槃

陈义怀

①涂干西蹑手蹑脚下了床,踮起脚尖走到墙边取下遮掩在斗篷后面的包袱挎到肩上,然后移到门后一点点摇动着拉开门栓。牛圈里父亲高低起伏的鼾声中夹杂着牛的反刍和喷鼻声,他掏出一张揉得有些皱巴的纸,想把“父亲大人亲启”几个字抹平顺些。泪水忽地涌出来,他扯起衣袖抹了一把,把纸片从牛圈门缝中塞了进去,决然转身走了。

②打涂干西记事起,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说穷人兴家只有八个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父亲的节约到了可笑甚至可悲的地步:煤油灯的灯芯挑到最短,燃一粒黄豆大的光;碗里的饭是一颗不能剩的,掉到地上的也要捡起来吃了。父亲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涂干西。可涂干西隐约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个样子。一不听话,父亲就收拾他,武器五花八门。【甲】涂干西眼里,父亲吝啬、刻薄、蛮不讲理,如一座山横在他渐渐长大的心上,像一只老虎拦住他的去路。一个日益强烈的念头攫住了他:要跨越父亲这座山。有时也有些可怕的想法掠过:夺过父亲手里的棍子,然后狠狠地……等他睡着时,抓起烟管劈头盖脸地……要不,他牵牛时,在前面突然挥动一块红布……当然,这只是孩子一时愤激的思绪,从没付诸实施。昨天父子间那场惊动了全村的冲突,使十五岁的涂干西下决心要去走自己的路。他要去县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

③秋日的太阳还有几分热力。一个瘦小的妇女正埋头捡拾地里的落穗,那身影和总在父亲的拳头棍棒下护着他的母亲有几分相似。他眼里一热,手中的棍子在地上狠狠地点点戳戳。还是回去吧,认个错,委曲求全……不行,连这点狠心都没有还能成什么事?他抬脚踢飞一块石子,惊得路边林子里一群鸟雀尖叫着扑棱棱飞向天空。

④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阵阵发麻。划燃随身带着的火柴,跳动的火苗中,隐约可见坡地上散着几根白骨。他一声尖叫,一个箭步跳下坡坎,重重摔在地上。四周树叶摇响,像在齐声嘲笑。涂干西又气又恼,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战似的说,老子今天就睡这儿了!结果这晚涂干西睡得出奇地好。他陡然明白了,没有杂念和恐惧,就什么也不怕了。

⑤【乙】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第二天在期待和兴奋中很快过去,星星点点的雨滴开始落下,涂干西有些着急,他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了。雨越来越密,间杂着隐隐的雷声。涂干西只得抓着崖畔垂下的一段蛇藤爬到了山腰的一处洞穴,刚安顿下,他就闻到了一股骚臭味,地上还有爪印和干结的粪便。这是闯到谁家里来了啊,他有些犹豫。可雨瞬间就大了,雷也越来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横,就这了!

⑥半夜,一阵凄厉的嚎叫越来越近,猛然睁开眼,黑暗中两双绿幽幽的眼睛逼视着他。涂干西毛发直竖,顺手抓起棍子,身死死抵住岩壁。两个家伙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朝他扑来,涂干西下意识把棍子横着一挡,一只家伙前爪就搭在棍子上,涂干西全力甩推,那家伙跌撞在岩壁上发出一声哀嚎。涂干西感觉有什么东西嵌进了腿里,一只脚猛踹出去,抡起棍子一阵猛击,另一只哀哀呻吟着倒在地上。他迅速抓起一块石头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一声惨叫后,洞穴里只回响着涂干西扑通扑通的心跳。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借着月光,他看见两头还未成年的狼横躺在地上。

⑦涂干西扯了一绺布条缠在腿上,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丙】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这会儿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亲了。可家的方向已分辨不清,城里的路也找不到。他不丧气,也不后悔,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正恣意生长,丰盈着他扩展着他。

⑧晌午,一粒黑点从山脚下慢慢爬上来,原来是走村串户的一个卖货老头儿。了解情况后,老头儿从担子里掏了一包药粉给涂干西敷腿上的伤。涂干西问,到县城还有多远?还有四五十里地呢。走了两三天,我还没有走出十里路啊,我感觉自己走了好远呢!涂干西看着头发苍白的老头儿,突然想到父亲,他的鼻子一阵酸楚。娃儿,你不止走了十里啊!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涂干西感觉老头儿的手和声音都在轻微地抖动着。

⑨回到家时,涂干西觉得似乎一下子过去了十年八年。爹正在给牛喂草料,听到动静转过身来,手里的一抱草滑落到地上。才两三天,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以前那个凶悍凌厉的父亲消失了,他的眼睛红通通的,满是哀伤。涂干西突然单膝跪地,爹,孩子错了!他看着父亲,就像看着一个老去的孩子。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到自己已跨越了父亲这座山。                                   (取材于《西安晚报》)

 

15.文章写了涂干西离家出走前后的经历及在此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请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3分)

经历

情感变化

父子冲突,离家出走

路遇农妇,独自露宿

倔强、期待

犹豫、紧张

归途获助,想到父亲

酸楚、感慨

回到家中,与父道歉

1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句写了涂干西离家出走前对父亲的感受,他觉得父亲一无是处。句中的“横”“拦住”表现了涂干西对父亲的行为逆来顺受的心理。

B.乙句写了涂干西独自露宿后重新上路的感受。“蜕”写出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他觉得自己褪去了犹豫、恐惧,变成了自信、坚强的人。

C.丙句写了涂干西在离家出走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对父亲、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青年的模样”是涂干西沉着、冷静的成熟表现。

17.文章第⑤和第⑥两段都写到了雨,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       

 

18.文末涂干西说“爹,孩子错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1题。(共7分)

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程中最奇妙、最灿烂的一站。青春孕育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黄金时期。“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日,我们青年一代更要练就慧眼,迎难而上,担当时代责任。

②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正是青春的力量。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说的就是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从国家民族看,青年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国家民族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所以说,青年勇于担当,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

③“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时代在快速发展,新的时代需要青年去勇敢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从北大红楼探索民族之路的毛泽东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再到东渡日本求学的鲁迅,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征程,而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受艰辛而不屈,骄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这一民族精神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致力于民族复兴大业,这是青年的历史机遇,更是青年的使命担当。

④青年要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才能领略最美的人生风景。有驻村当“第一书记”的年轻干部说,脱贫攻坚,我们青年不上谁上?驻村扶贫是很辛苦,但是看到老百姓的笑脸,就觉得白己“真正来过,没有白活”。探索尝试,并不可怕;负重前行,不是吃亏。挺身而出,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收获的不仅是他人的褒奖,还是自己内心的充实,更是“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的饱满人生。

⑤青年唯有经受风雨、不惧考验,才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王中美在电焊行业扎根19年,不畏艰难,终成中国建造队伍中的“女焊将”,把青春画卷书写在跨越大江大河的大桥之上;年轻的“月宫一号”团队,经受住重重考验,完成了为期370天的“月宫365”实验,创造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纪录。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在磨练中成就青春的辉煌,才能不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

⑥作家冰心曾写道,“青年人,珍重的描写吧,时间正翻者书页,请你着笔!”历史湖流,浩浩荡荡;时代使命,舍我其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诗行。

(取材于《人民日报》)

19.文章开篇从青春的美好谈起,接着由        引出        。(每空12个字以内)(2分)

 

20.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第②段引用了名言,第③段列举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者的事例,号召新时代青年们要充实生活,不虚度年华。

B.第④段用青年扶贫干部的切身感受,启发年轻人要勇于担当,才能收获饱满人生。

C.第⑤段先指出青年要在担当中历练、尽责中成长,然后列举王中美、“月宫一号”团队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强调担当、尽责的重要意义。

21.阅读材料和上面文字,说说陈金水是如何担当时代责任的,对初三的你有何启示。(3分)

【材料】

21岁的陈金水从气象学院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气象人员进藏”的号召,只身来到最艰苦的青藏高原。由于低压严寒,他吃不到煮熟的饭和新鲜蔬菜,落下了胃病;常年缺氧,他患上了心血管疾病。但他经受住了考验,一千就是30年,为青藏高原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海拔4802米的世界屋脊建立了“天下第一气象站”,安多气象站,填补了世界气象史上的空白。

 

 

五、写作(4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1)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孩子

我想告诉你

光荣与梦想

挫折与悲伤

我想告诉你

燃料是点燃自己

照亮别人的东西

火箭是为了梦想

抛弃自己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

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

是伟大的开始

让平凡的我们去创造世界的开始

这是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航天人给孩子们的“诗”。请你从三个加点词语中选取一个作为写作角度,结合阅读本诗的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碧玉团圆满屉香,素舂柔艾捣砧忙。”……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清明的诗句?清明将至,请发挥你的想象,以一句清明的诗句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描述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有怎样的经历,发生了怎样动人的故事,使得这千古佳句诞生?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图片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发布于 2024-04-16 14:2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梁老师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