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红书”因其内容丰富、权威、精炼、实用、便携等特点,终于再次回归孩子们的书桌。早已种草的花友,一定不要错过!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奇书,就是造福无数中小学生的《中华古诗文读本》。有了它,晦涩难懂、怎么也背不下的古诗文,读着读着就掌握!老版《中华古诗文读本》,从1998年开始出版,到2000年才出齐,共12本当年,是北京东城区某校的语文老师独具慧眼,率先发现了它,并将其秘密购入,作为孩子们备考的内部资料,每日朗诵、阅读、背诵。没想到,最后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而这书还因那辨识度很高的红色封面,收获了“小红书”的昵称。自此,这套“小红书”就火遍了帝都各个中小学。尤其在名校聚集的海淀区,那些精英家长、一线名师,更是将其称为“海淀四大神器”之语文神器,孩子们定要人手一套。到了今天,甚至还有人说:自己当年读的“小红书”,十几年后又“传”给了孩子,依旧经典好用!在小花生社区,小红书果然也是很多花友给孩子“鸡”古诗文的不二之选。花友 @惜桐惜桐:小红书我们寒暑假必读的。低年级可以选择性地读,因为有些并不适合低年级的。为什么选这套书?一来内容比较齐全,二来超大字并带拼音,孩子理解不了的篇目可以忽略,等年纪大了再来读呗。我打算最近也读起来。每天读25分钟。 花友@镗:小红书,因为难,所以应该选,它也更接近古人的私塾启蒙诵读本,下了苦功夫,也能磨练娃的读书能力。古文太过广博,小红书中选的篇目涉猎丰富,而且多是宜精读的篇章,完全能让娃开茅塞,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读完12本之后受益终身。花友 @慢陈:喜欢小红书的内容,大字、注音、注释翻译,适合朗读和诵读;古文和古诗一起编排,有观点,有思辨,还有美学意境的感受。有时候挑部分观点来讨论,还能和生活结合起来,锻炼思考习惯和口语表达。
可惜的是,这套《中华古诗文读本》已经停印多年,但因其需求不减,故市面上盗版频出。可就连盗版,都被视作“难得”。
在广大家长的呼声下,北大出版社终于在今年将“小红书”再版,并改名为《中华古诗文诵读》。全套书共15册,包含选集12集+导读+译文+素养训练,孩子能在小学乃至初中毕业之前全部背熟,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这是一本让孩子对古诗文“无师自通”的宝书。无论是字、词、句、段、篇,还是其中的深意内涵、作者背景,这一本书都能让你真正读懂。朗读一篇古文,倘若断句断错、字音读错,就会阻碍理解诗文含义,所以掌握朗读的技巧很重要。这不,北大出版社还特意请来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姚科、黎春,为孩子们示范、朗读书中所有选篇。扫描书后的二维码,点击就可收听,还可以选择分篇目播放或连续播放,非常方便。专业主持人的朗诵,字正腔圆,铿锵悦耳的古诗文音韵,充满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孩子可以听听专业的读法,纠正自己的断句、停顿、发音错误,即可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又能提高朗读背诵的兴趣和效果。能够每日跟随专业播音员,吟诵经典的华词美句,孩子的朗诵能力、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当你随意翻阅这套书时,会发现很多篇目曾在课堂上学到过。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让孩子提前读读“小红书”,到了课上学习理解都更轻松。此次增订,一册由北京一零一中学的特级教师程翔主编,各年级资深语文教师参编的《素养训练》,让孩子应对考场都能胸有成竹!北京一零一中学被当地人称作“海淀六小强”,师资实力实在了得!这些老师,以12册古诗文为本,结合一线教学、应试经验,编写出这本包含各样题型的《素养训练》。你看,填空题、单项选择、解释加点词、翻译句子、问答题、综合阅读题……考试无论出什么题型,孩子都不会陌生,配合每日朗诵积累,答题更是手到擒来。这样一套完善、全面、专业、权威的“小红书”,想不爱都难!这套海淀“小红书”,很多老师将它作为每天课前共读的材料,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古诗文;也有许多花友买回家,让孩子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每日诵读,期待迎来质的飞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花友 @镗 带娃每天早上诵读小红书的心得体会:
我家娃现在三年级,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早读,目前已经坚持早读三年了。先晒晒这三年来,我们的早读成就:- 一年级上学期,儿子背完了《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80首》;
- 整个二年级,再加目前三年级的九、十两个月,我们完成了“小红书”(《中华古诗文读本》)前四本“子、丑、寅、卯”篇的背诵,接下来准备继续第五本“辰”。
我们的早读时间一般只在工作日,放寒假、暑假以及周末的时候都是不读的。平时工作日孩子上学的时候,我们的早晨是这样度过的:- 6:50-7:15,把孩子叫醒,穿衣,洗漱用倾听者听英文伺候;
- 7:35-8:10,早餐,上厕所,准备出门,用倾听者听英文;
我们的早读时间一直在背诵古诗文,这是我对孩子的要求——读过的古诗、古文,不强求全部理解,但要求背诵。每天早晨,每一篇古诗文,孩子都会诵读三遍。因为时间是固定的15分钟,所以根据篇目的长短,两篇一组或者四篇一组,直到其中一篇能到背诵的程度了,这篇内容就会进入长达两个月的七次背诵周期里(也就是按照+1,+3,+7,+15,+30,+60的天数规律复习背诵),并开启一篇新内容,以此反复。后来老母亲懒了,直接在文章上方标注时间,简单好查:
每个篇目从开始朗读到能背诵,要花的天数不同。比如,长篇古诗文通常需要读上6天,大概20次左右,就可以基本背诵了。虽然要是以后长期不复习,肯定还会遗忘,但是也算是生根在记忆深处了。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开始早读“小红书”,也就是《中华古诗文读本》。这算是鸡娃界的必备神器之一了吧。虽然这套书已经很火了,但我还是讲讲我选这个系列的理由:首先,唐诗孩子已经陆陆续续读了不少了,我们还没有找到更系统的书籍。其次,这个阶段去读初中古诗文,我又觉得早了一点。正好,我发现了这套“小红书”。它比较完整和系统,一共12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着一到六年级的十二个学期。里面的题材也很广泛,不仅仅是古诗词,还有大量的古文,我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他教材是用这种选编方法的。所以,我们整个二年级的早读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小红书”的攀爬路上了。虽然每天早读的时间不多,但积少成多,对孩子的帮助很大:首先,利用早读时间孩子建立起了语感,能看懂简单的古诗文了。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建立语感的好时机,想要建立语感,“量”是基础。只有积累到一定量了,孩子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现在,孩子遇到明清朝代的一些浅显篇目,第一遍读也已经能大致理解文中的意思了,只需要再做一些字词的梳理就行,这些都归功于长期的积累。
反之,如果没有循序渐进的积累,孩子单看文章都会觉得吃力,更别说边读边理解,最后还想实现背诵了。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提升了古文学习的能力,现在下面这种篇章都是娃觉得简单容易的了:我家孩子最后追求的境界,其实是“直译”——看着古文,嘴上能直接用现代白话文讲出来,等同于英文的同声传译,这才是应该练成的本领。古人35岁以前,都是输入的阶段,小学三年级要做到每一篇“活生生”的心领神会,不只是记住死的知识,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日不间断地记诵,本身就是磨练孩子的过程。通过对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我想让孩子学习古人的智慧,比如从道家、儒家、法家等等不同的思考角度来观察世界和别人的人生。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