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改革全面解析

2023年9月26日,中秋国庆长假前最后一天,官方媒体正式公布,从2025年开始,北京中考计分科目减少至6门:语数外各10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各80分,体育70分。其中英语笔试60分,听力和口语为机考,占40分,道德与法治为开卷考试。这是计分科目,也就是常说的中考科目,高中录取就主要根据这个分数。
被取消计分的所谓小四门是: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改为等级考试,成绩分A、B、C、D,成绩用于毕业,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还有以合格/不合格的方式考核的科目:包括信息科技、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成绩用于毕业,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接下来,就做一个详细解读。
第一,这是一个重理科、分层选拔的改革,目标就是选拔出真正天赋出众、有后劲的孩子,符合科教兴国的战略。以前有个说法是:学渣和学霸的区别是数学,学霸和学霸的区别是语文,学渣和学渣的区别是英语。翻译过来就是,数学不行,当不了学霸;语文不行,当不了超级学霸;而英语,所有学霸早都过关了。因为英语只是语言,听说读写OK就没问题,不依赖天赋,学渣才在中学时还花时间在英语上。而数学依赖天赋,语文除依赖天赋外,还需要文学素养、知识面、格局和视野。
这个说法,形象说明了过去高考甚至中考的现状:语文是最有区分度的科目。换句话说,这种分层选拔机制,选出来的最top的,是语文好,数学也不差的。而那些数学很好,语文略差的,却在学霸和学霸的比拼中,落了下风。
而北京这个中考改革,计分科目除开卷的道德与法治、体育外,剩下语数外和物理,四个科目中包括了数学和物理两个纯理科科目,明显提高了理科的比重。重理科,符合科教兴国的战略,也符合当前,中美竞争,说到底最后还是科技的竞争的现实需要。
第二,这是根本上落实双减政策的改革。双减政策的目标是给孩子们减负,禁止完全为提高考试分数的学科培训。但是,北京中考70%的普高升学率(外地更低),而且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师资等也确实存在很大差异,家长望子成龙、纷纷送孩子去培训班的心情可以理解。结果就是,明面上禁止了,但地下小黑班却挡不住。
2021年暑假公布双减政策公布后,北京市试图进一步降低中考难度,来扼杀学科培训的需求,但结果适得其反。看看数据就清楚了:2022年,北京市中考总分560分,海淀区几所顶级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是554分!560分总分,只能丢6分,这太夸张了!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必须得100分,丢1分就被一操场的学生超过了!孩子们力拼每1分,一点犯错空间都没有,只能更疯狂地刷题了。
2023年中考,北京市及时修正了这个错误,中考提高了数学、物理、道德与法治的难度,显然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然后9月份,就提出了这个改革,2025年开始实施,给了一年缓冲,避免已经上了初三的孩子,措手不及。
为什么说这个改革,可以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了呢?我们详细看一下:中考不计分的四个科目,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在初中阶段,可以说只要花功夫,或者说只要靠背、靠刷题,就能得高分。还有非常依赖背诵的道德与法治,干脆开卷考,意思就是,政治不能不考,但也不想让你们背,干脆开卷,主要考理解。这五门课,都在告诉大家,不要背,不要刷题,不要培训。
其他计分的四门中,数学和物理,这两个纯理科,在2023年的中考中,难题占10分,中等题占20分,基础题占70分。难题部分,主要看天赋,参加培训没有什么意义。根据2023年的趋势以及上面5门课的“去背诵、去刷题”的改革精神,我预计将进一步提高难题的占比,比如难题占20分,中等题占20分,基础题占60分。一门课就有20分的难题做区分,意味着参加培训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天赋不够,天天刷题,在这有区分度的20分难题的比拼中,也会落入下风。
还剩下两门,语文和英语。语文更是,得高分要靠天赋、文学素养、知识面、格局和视野,除了大量读书、常与真正的高手交流探讨外,培训并不会产生多少作用。而英语的考试,从高考近3年的趋势看,重视阅读、提高听力难度、词汇量很大、减少语法占比,与上面中考的“去背诵、去刷题”的趋势完全一致。
分析完这些科目,结论就是,双减的目标可以实现了。当然,有人说,数学、物理的中等题,也需要培训啊,这个部分,国家也有考虑,后面我再分析。
第三,这是一个拯救男孩的改革。北京的各重点高中,普遍是女生多于男生。不可否认,以前的中考理科偏简单,并且记忆、细心等对最后总成绩影响大,让相对晚熟、也相对不够细心的男生,确实处于不利地位。在我读书的年代,心智不成熟、淘气爱玩的男生,在高中逆袭,尤其是到了高二、高三才开始逆袭的例子常有,而现在中考就让这些孩子与好的高中无缘,逆袭的故事也就越来越少了。
现在,大龄剩女越来越多。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婚恋市场男女比例甚至达到1:9的夸张比例。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女生的要求过高;优质男生太少。本来男女比例是女多于男的,可是婚恋市场上却是优质男生远远不足。谁能说,这与我们过去的中考对男生不利、过早分流以及高中选拔导致相对晚熟的男生失去机会没有关系呢?
另外,2022年,中国正式开始了人口下降。国家为了鼓励生孩子,也想了很多办法。拯救男生,一方面本身合理,另一方面也促使更多的人结婚生娃。还有,我绝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但更多的男生有机会上普高、上好高中,上好大学,以后发展更好,相对地,女生是不是也会更愿意生娃呢?虽然没有详细查询数据,但学历越高、事业越好的女性,生娃的意愿越低,是客观的事实。
所以,这个改革是拯救男孩的改革,带来的一个效果就是会促进生育。国家为了人口问题,也是煞费苦心?!
第四,这是一个让家长不再力拼小升初的改革。小升初,官方一直希望“去选拔”,就近入学,为此做了很多的工作。曾经考虑过让教师在各个学校轮岗,以此来拉平各学校的教学水平,但因为涉及到家庭、孩子等现实问题而不了了之;近几年又推出中考的校额到校,也就是把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分配到普通初中,让普通初中也有学生进入到重点高中,以此降低小升初时家长的择校意愿,还承诺要增加校额到校的名额。校额到校,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但这次的中考改革,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选拔性考试,对优秀的学生没有区分度的时候,学校就只能增加自主招生的比例。比如清北,如果高考不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学生,名校只好降低高考招生比例,更多地自主招生,这正是前几年发生的情况:清北自主招生的比例大大超过了50%。同理,之前的中考没有区分度,就像北京2022年,560分满分要554分录取,优秀的学生,一个小失误就名落孙山,结果就是好的高中,比如每年超过200人进入清北的人大附中,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尽可能自主招生,包括小五班,也就是小学5年级就选一批人进来,初中高中一起读,也包括,在自己的初中学生中,以及一些联盟学校的初中学生中,提前录取,降低通过中考招生的比例,逻辑和清北完全一致。
现在,中考变得有区分度了,教委也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重点中学降低自主招生比例,更多地通过中考。其结果就是,重点高中自己的初中,不再像以前那么有优势了,家长终于可以不再拼小升初。之前,北京孩子拼小升初,到了非常夸张的地方:要准备一个几十页的图文并茂的、彩色的简历,要考各种证书等等,比我申请国外名校MBA的简历,还要花心思,还要做得精美!就是因为进入这样的初中,就有机会通过提前录取进入本校高中,而不必力拼中考。家长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但却给孩子们增加了太多的负担,也包括炒热了学区房。降低自主招生名额,家长们终于可以不拼小升初了!
综合以上四点,我是非常赞成这个改革的,和近几年高考改革的趋势也是一致的:增加理科难度;增加英语难度,重视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降低语法等记忆为主的比重。目的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让高考、中考承担好分层选拔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北京的中考改革思路,会扩展到全国的,不但因为北京的风向标作用,更因为它符合好的大学更重视学生的后劲、一般的大学转型职业教育的整体思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