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优秀作文

上海小升初
上海小升初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24 浏览





  • 省级赛题材要求与写作提示:

  为了更好的引领写作,从本届开始,省级赛限定写作题材范围。本届的题材范围是“艺术”。写作提示如下:
  (1)这里所说的“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雕塑、戏剧、电影等。参赛作品要以“艺术”这一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思想,如爱国、责任、理想等等。不符合题材要求的参赛作品不予评奖。
  (2)参赛者应该对所写的艺术形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具体的写作内容可以是关于艺术家或民间艺术的故事、艺术学习的经历感受,也可以是对艺术创作的看法、艺术作品的鉴赏等等。要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进行写作,体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认识水平。

  (3)参赛作品的篇幅以1500字左右为宜(诗歌不限行),文体不限,严禁抄袭、套作,勿一稿多投,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赛资格。

  • 本校高三学生参赛获奖情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 本校高三学生部分获奖作品:
第21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
 当我凝望着你…… 
梅州市梅县区高级中学高三(2)班 钟梦缘
“兽首回归,国宝归来”我望着博物馆特展入口处的鎏金大字,在心中默念道。那是仲夏时节的午后,博物馆前游人如织,但我想人们此番出行,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一睹圆明园兽首的风采。
踏入展馆内,不出所料,人声鼎沸。我只得在人群的裹挟下被迫地移动,早就料到如此,我便决定随遇而安,将自己当作苏轼笔下“凌万顷之茫然”的一叶扁舟,在人海中飘荡。恍然一瞥,我看见了你,那一瞬,我只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不顾一切地穿过人群,向你奔赴。
旧时,亲友曾赠与我圆明园马首的印章,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你,也是我第一次去了解你。在我眼前的你,比印章更加栩栩如生。你的眼睛,自然地透着金属的光泽,炯炯有神,明光锃亮。你的面部线条,是那样的流畅又有力。你的神态,像极了在草原奔腾嘶鸣的烈马。
透过布满指纹的玻璃,我静静地欣赏着你,那是我第一次用“硬邦邦”这个词来形容绒毛。我无法想象百年前的工匠是用何种技艺铸成了你,铜刻的绒毛,色泽深沉,内蕴精光,生动得让人感觉你仿佛不属于那个时代。
我久久地凝望着你,感受到了大大的震撼,我好像与你的记忆交织在了一起,目光仿佛穿越了千年,回到了昔日繁华的圆明园。彼时,你正悠然吐水,与其他伙伴一同守护着海晏堂。
直到那样一个午后,一群毛色各异的人无礼地闯入了你的家园,他们挥舞着洋枪、铁棍,所过之处一片狼藉,玉石屏风被大卸八块,精美瓷器化为碎片,而你,也未能幸免。他们或许也被你极致的姿态打动,粗暴地带走了你。他们不懂你,不懂艺术,更没有中国人温良的品格。于是,你被迫与本体分离,装在黑暗的木匣中,开始了百年漂泊的生活。
国弱任人欺。纵使举国哗然,可国家积贫积弱,实在是无力寻找你。 而你,因为艺术价值,颠沛流离。起初,你被收藏家买去,失去了昔日的快活,与其他藏品共同挤在屋内,不见天日。可没想到,那位收藏家事业受挫,你流转到一位警察手中。你被随意摆放在家中一角,无人打理,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失去了原本的光泽,你的目光,也不再那么有神……
当我凝望着你时,又想起你回归那天。你不同于跟你一同陈列的两个伙伴。他们被外国收藏家无偿捐赠回归,而你却被爱国实业家拍下后,几经流转,才被正式移交给博物馆。我想你是不愿以这种方式回来的,风尘仆仆,满身疲倦。我想,你是该有舒心的微笑,重见故乡,重回故土。
当我凝望着你时,我不仅看见了岁月,还看见了铸就你的人,那就是郎世宁与无数中国工匠 。郎世宁用中西合璧的技法与审美设计了你,我想他在设计时,应该一心地只想把所有能运用的最好的技艺,都赋予你吧。那些工匠呢,当你刚刚从模具中脱离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对你的镌刻,他们不遗余力地运用自己的毕生工艺,一锤,一锤,锤出你皮肤纹理的基底,一刀,一刀,雕刻你每一缕毛发的纹路。他们不舍昼夜,只为将你打造成流传万世的珍宝。殊不知,他们沥尽心血铸就你,将所有美好都赋予你,却令列强起了贪念。
放心吧,错的不是铸造你的他们,更不是你,而是那黑暗的社会,那不懂珍惜的巧取豪夺之人!据说人极度痛苦的时候,会缓不过神来,反应好像慢了几百倍,欲开口,却难言,痛楚似乎将话语塞在了喉咙处,未语泪先流。如果他们知道你的遭遇,也应该是这样吧。百年是瞬间,瞬间又何尝不是百年?
“为什么这么多人要费这么大力气让它回到我们国家呀?”我的思绪忽然被拉回现实,循声望去,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因为这是国宝,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当然不能让他们流浪在外面。”小女孩妈妈回答道。
为何?为何?我也在想。霎地,我明白了。 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他们的回归,是我们对不公的抗争,外人不公地带走,我们却用公平的方式正大光明地让国宝回家。昔日,列强豪夺了无数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这份不公平曾延续了数十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出了血的花朵。直到1949年,我们赢了,可新的不公仍在继续,属于我们的东西,仍有一大部分流浪在外,不能回归。兽首见证了中华民族血与火的历史,是那个时代的遗物,也是当今的寄托。国宝无言,却诉说着现世的不公。
你是马首,是艺术,是被人们所称赞的十二生肖兽首中最为传神精美的那一个,却无形地将这不公呈现了出来。“为何我要遭受这些?为何我明明属于中国,却还要通过购买的方式回归 ?”你问着,我也问着,也想着。我想你渴望着,渴望着其他伙伴用公平的方式,被良心发现之人送回。到时候,十二生肖再聚海晏堂,那未奏完的喷泉,一起再奏一遍吧。这,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渴望!
凝望着你,我仿佛读懂了你的心灵,挥动着笔墨,我要写下你的栩栩如生,写下颠沛百年,写下艰辛岁月,写下你诉说的不公。历史的尘埃早就落下,人类的故事依旧在向前发展,愿山河无恙,四季太平……

推荐语作者以第二人称手法将自己“参观兽首展览”的现实与“兽首铸成、被盗、漂泊、回归”等历史、经历交织在一起,思绪翩翩,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生动,感情细腻真挚,表达出希望十二兽首回归重聚的强烈愿望。(指导老师:温倩萍)


第21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

 木雕锦鲤 
梅州市梅县区高级中学高三(2)班  蔡嘉

在热爱中弘扬艺术,在艺术中温暖心灵。      ——题记

每当我想独处静静时,总会从抽屉的暗格里拿出那只有点褪色的木雕锦鲤,轻轻抚摸它爱心形状的小尾巴,从鱼鳍侧边狭隙处取出一张泛黄的小纸条,笑意正浓时不自觉眼角又泛起了泪光……

记得是刚要上学的年纪,可家中时常见不到父母,只有慈祥的爷爷带着还未完全懂事的我。我们一起在乡下生活,平平淡淡。在清晨喂喂鸡,在午后讲讲故事,在丰收时收谷晒谷……我尤其爱抓鱼,爷爷也尤其爱带我去抓鱼。后来才发现爷爷带我去抓鱼只是为了哄我开心,他还有让他感到更开心的事情可做,那就是木雕。

爷爷年轻时确实是木匠,会钻家具,刻佛像,镂花,雕小动物,包括木雕锦鲤。记得我第一次见爷爷拿起刻刀,是因为家中难以维持生计了,才又重操旧业。尽管是为了“五斗米”,但我能感受到爷爷对雕刻的情有独钟。至今我还依稀记得——

他打开那扇破门,径直进去坐了下来,一坐就是大半天。那个房间黑黑的,很多尘,感觉像个黑洞,把爷爷吸了进去。

有天深夜,噩梦惊醒了我,我哭哭啼啼的,最后在那个小黑屋里找到了爷爷。爷爷又去点了两支蜡烛,小黑屋才亮了些。“爷爷,你怎么在这儿,这儿有什么好的?”“爷爷啊,在这儿可以帮你雕小鱼儿呢,你说这儿好不好?”“哈哈哈——好,太好了……”    

爷爷拿来一块巴掌大的木料,用手里的墨笔大致描摹出鱼儿的轮廓,随后拿出小刻刀一点一点地削着,“爷爷,你在画鱼儿吗?”“对啊,小孙女!凡事都是如此,要先勾画出自己向往的图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后坚定地为之奋斗……”我默默地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嗯……那我想要独一无二的小鱼儿,可以给我带来好运的鱼儿,最好还可以一直陪我玩儿的……”爷爷颇具玩味地盯着我,“贪心鬼,你到底要咋样的?”“那就红色的吧,红色好看!”

爷爷宠溺地笑着,手上的动作认真而娴熟,我静静地看着他,他仿若按下了暂停键一样,除了手以外一动不动的,偶尔抬一抬眼皮看看我在干什么。许是睡意未醒,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浅浅地睡去了,等我醒来,一眼望见桌上已经刻好的红色小鱼儿,尾巴还是爱心形状的!“哇,爷爷好厉害!”我扑过去拿起小鱼儿,爱不释手。爷爷说它有名字,叫锦鲤。它是独一无二的,可以给我带来好运,而且可以一直陪着我……

爷爷在暖黄色的光下微微地笑着,笑得很温柔,也很深刻。可惜那时的我还小,没有意识到爷爷做的事情虽然渺小,但是意义非凡。原来他也是木雕艺术传承者之一,虽然他已年迈,以前经营的铺子也关了,不再每天围着木头转,回了老家务农。但我知道,他真心热爱这门木雕艺术。从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他刻木头时微笑的神态,从他接受赞美时满足的表情,从他时隔多年却依旧对雕刻技艺了然于胸,从他愿意抱着木头刻上一整天不知疲倦,从他对那间小黑屋独特的感情……我明白了什么是对艺术的热爱!

原来对艺术的热爱不是非要每日一直重复做着,每天一直重复念着,热爱也可以是一间小黑屋,它像黑洞一样吸引着你。你不用对所有人明说你热爱这件事,因为你清楚地感受得到做这件事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以及它所赋予你的使命感,它让你周身都暖洋洋的,让你的心里感到前所未有的敞亮,让你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热爱和期待!

后来,我时不时跟着爷爷到市集上去摆地摊,专门售卖爷爷刻的手工艺品,玲珑精巧。每每有人愿意驻足,哪怕只是多看看几眼,爷爷都会很热情地同她讲述这个手工艺品的渊源和吸引人之处。就如木雕锦鲤,那可是爷爷的 “招牌”了,大家都觉得这只锦鲤栩栩如生,格外动人。或许买者无意,赏者无心,但是对于我和爷爷来说,它已经不单单是饱眼福那么简单了,它贮藏着记忆,变成了表达情感的窗口,变得弥足珍贵……

和爷爷一起售卖木雕手工艺品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了,艺术是需要有人欣赏、传承的。正如作家王蒙所言,“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正是因为有了不同人的欣赏,才让爷爷的手工艺品有了些人气。木头是不会说话的,但雕刻完的木头就被赋予了生命。我有时真觉得爷爷售卖的不是木雕手工艺品,而是精神慰藉,在给人以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为历史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载体,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后来,我随父母搬到了县城,爷爷选择留在了那个宁静的小乡村。我在离别的车上哭泣着,摸着小锦鲤,忽的发现鱼鳍侧边藏着一张小纸条,我急急打开,里面写道:要在热爱中弘扬艺术,在艺术中温暖你的小心灵。留名,爱你的爷爷。

推荐语:文章以“木雕锦鲤”为线索,在自然清新的文风中流露出真挚的爷孙情,感受到爷爷这位民间手工艺者对木雕艺术的热爱、传承。题材紧贴生活,以小见大,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指导老师:温倩萍)


第21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

 我们从未放下过傲慢 

——观电影《傲慢与偏见》有感 

梅州市梅县区高级中学高三(3)班 王佳怡

我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盯着别人的道德,嘴上说着谦虚与自尊,却在心底竖起了一个指针,高傲并正确地审判着他人的罪过。在这一刻,我们都化身为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站在舞池边的伊丽莎白,用审视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人;抑或是成为更远处的达西,以旁观者的姿态,用置身事外的语气去点评。中间隔着的厚重人海,那是他们无法放下的深深偏见与不自知的傲慢。
目光相遇之处,舞会开场。觥筹交错之中,他们的故事拉开序幕……
影片中的每一寸光影、每一帧画面、每一幕相遇,都将故事从文字间释放出来,缔造了一群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形象,令人仿佛置身于他们的一瞬一息之间。在这人声鼎沸、大雨滂沱之中,我可以真实地凝望着他们的人生。
从初见,在隔着无数身影看见的第一眼之前,伊丽莎白就对达西有着最初的印象——一个有钱人。在那个时代,有钱人几乎就是刻薄与傲慢的代名词。偏见的种子已然种下之后的每次相见都将成为助长它的风雨与阳光。
在舞会上,镜头随着主角们视线的移动不断变化,嘈杂的舞者永远妨碍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对视,象征着他们心中那一点探求的渴望也被耗尽。哪怕是偶然的攀谈,他们之间也始终隔着一层越不上的台阶——这是布景对阶级的暗示。这深化了两人的性格对立,也为达西身上蒙上了一层傲慢的薄纱。
第二个傲慢的人物登场——表哥柯林斯。他来得十分仓促,又是在傍晚,广阔的夜幕作背景,仿佛暗示来者不善。夜里的光看不清他的神态,镜头的衔接也显得十分紧凑。他与班纳特一家共进晚餐,又在餐桌上不合时宜地开口。烛火摇曳,他的脸依旧暧昧不清。一切都显得那么无理,又理所应当。镜头语言潜移默化地将伊丽莎白心中的想法送入观者的脑海。
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她对着眼前的男人冷静的说“不”!阳光映照在她的面庞上,让她的神情显得那么坚毅。这让观众看到了她的独立性,一个敢于对抗封建传统的强大自主女性。
但这种品质于这件事真的是正确的吗?
伊丽莎白坐在秋千上转着圈,视线短暂而频繁地交替着。四季、草木繁荣一一展现,时光飞快却不突兀地流失。观众的思绪不断地回忆着上一幕的拒婚,让我们自己对影片内容有了更深入地思考。一个人影的出现,观者的心也跟着视线的主人一起雀跃。但好友却带来了震惊的消息——她要跟柯林斯结婚。伊丽莎白心中的质疑声在无限放大,正如同倾盆而下的暴雨,震耳欲聋……
多年后,伊丽莎白来到柯林斯的家中做客。她的目光带着镜头在柯林斯的家中游走:画面是干净明媚的,背景也伴着有鸟雀的欢呼声,好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同于之前的放松。这场婚姻看起来并不糟,电影所运用的视听语言将这种想法传递到我们的脑海。虽然人物并没有进行问答类的对话,但是一切场景都在暗中否认伊丽莎白曾经对这场婚礼的质疑。在这里,观影者可以借画面对伊丽萨白质疑的反驳感受到她曾经的偏见。
紧接着,私奔的妹妹丽迪雅回来。在嘈杂的长桌旁,伊丽莎白的严肃与认真与丽迪雅的不耐烦形成鲜明对比,直到莉迪亚的一句话“有时候你比达西先生更加傲慢与倔强”,仿佛吵闹的背景都安静下来。伊丽莎白的心中如同有一面镜子在破碎,这面镜子以前映照着别人,现在她却在其中看到了无数个,带有偏见的自己。
而达西,那个在她偏见中诞生的傲慢的男人形象,也轰然崩塌。可一切都回不到过去。那次争吵背景中的暴雨正是暗示了现在令人后悔的结局。
与其说他们之间必然的争吵,是因为两人都放不下彼此的傲慢与偏见。不如说只是伊丽莎白,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透过重重迷雾去窥见他人。她坚信自己的眼睛,坚信自己所看到的便是他人真实的身影。
我们又何尝不是书中的伊丽莎白?对从未有接触过的人群,抱有世俗对他们固有的偏见。我们自诩清高,审视着他们的动作、姿态,肆无忌惮地揣度他们内心的想法,并加以评判。我们认为自己的正确将会揭开一切的伪装。但事实却是,我们无法避免偏见所带来的盲目。
我们不赞同我们不肯定的人们。如同伊丽莎白不赞同自己见钱眼开的妹妹们;不赞同因为爱情就放弃名节私奔的丽迪雅;不赞同因为可以继承遗产而目中无人的表哥柯林斯。她更不赞同的是自己偏见下诞生的傲慢的达西,和那个本就充满偏见的自己。
那么骄傲到底是缺点还是优点呢?
伊丽莎白在宾利家做客时恰好问过达西同样的问题。镜头中她的质问平静而执着,光朝着她的脸庞,她的眼睛在镜头下熠熠生辉。得到答复后,伊丽莎白小幅度的摇头动作正代表了她对达西的不赞同。对伊丽莎白来说,贵族的傲慢是目中无人的代名词,这与伊丽莎白心中的自由平等背道而驰。但怀着这些想法而去进行评判的伊丽莎白,又何尝不是轻视他人的傲慢中的一份子呢?
当我们心中已经为他人套上了一个刻板的印象,无论多么有力地辩驳,在我们眼中都是苍白无力的狡辩。我们自负地认为自己的见识够广,判断够准确,我们已经可以看透别人的过去,预判别人的未来。我们以自我为中心,但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傲慢与偏见》中,我被镜头语言所掌控,完美地融入故事。我就像是站在他们的身边,看着他们一颦一笑。镜头是我看故事的眼睛,同时也是伊丽莎白的眼睛。在某些时刻,我如同成为了伊丽莎白,而这恰好落入了著者的圈套。很庆幸我在其中不止看到了伊丽莎白的内心,更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从小到大,很多人都教过我们要谦卑,但夸耀一旦变多,我们将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自负与盲目。我们缺的从来不是改变傲慢与偏见的方法,我们缺的是如何去发现那个傲慢的、咄咄逼人的、充满偏见的自己。我们从来没有放下过傲慢,因为我们如同伊丽莎白一般,在观察别人的同时,忽略了自己。
 推荐语:文章围绕电影艺术,展现镜头艺术及对光影、构图、布景、画面连接等多角度分析,表达作者观看影片《傲慢与偏见》的真实感受,体现“镜头为内容服务”的艺术观点,语言优美,感情细腻。(指导老师:温倩萍)




发布于 2024-04-10 18:38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上海小升初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