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赋丹青舞琳琅,姿彩焕然抒人心——“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获奖作品欣赏(一)

词赋丹青舞琳琅,姿彩焕然抒人心

作者:刘煜鋆 指导老师:苗颖慧
千人眼中万世界,万书笔下千百情。历史长河璀璨,在时光千百年的打磨下,曾经鲜活真实的画面成了史书中的寥寥几笔,文人雅客有幸窥得一隅,便有了如今千姿百态、斗艳争辉的各式艺术。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哪怕仅是对于同一事物,才子佳人们亦有着不同形式的创作,他们从不同角度抒发各自情感,共同灿漫艺术之坛。
神话其质于民语,传言之中存寄托。
洛神,众人口口相传中,她是伏羲之女,世人称之宓妃,她迷恋洛河的美丽,来到人间后嫁给有洛氏首领洛伯,带领有洛氏人们生产生活,受人民尊敬。但是有河氏首领河伯,垂涎她的美貌,想要占有她,于是攻打有洛氏,为了让人民免遭涂炭,宓妃应允嫁与河伯。河伯迎娶宓妃,宓妃上船后,在河伯得意忘形之时,投身滔滔洛水之中,化为洛神,成为了美丽正义、善良勇敢与和平的化身。
在人民相传的多数神话中,都会有着代表正义,拯救人间的的英雄形象,《百家讲坛》李任飞曾说神话是现实的升华,其中的人物是人们愿望的代表,寄托着人们的精神和情怀。洛神的传说也就在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中诞生了。所以,神话传说,不仅仅是故事,也是情怀,是寄托。
词赋之中生丹青,艺林其间映耀景。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曹植笔下,洛神宓妃的身形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远处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处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如此绝代风华的女子,难怪使得曹植"情悦其淑美,心振荡而不怡。"仅是寥寥数语,便让我对这位不可方物的洛神产生倾慕,我脑海中隐约映现出了一个风姿绰约,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缥缈身影。
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惟妙惟肖的词赋,绘制了《洛神赋图》,虽真迹早已失传,但在宋代的四件摹本中,我们依旧会赞叹于艺人技术的高超,如画中描绘初遇,黄昏,曹植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在平静的水面上,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尽管画面有些许破损,但仍是可见洛神发髻高耸,衣袂飘飘,柔软流畅的线条构成了她的服饰。面对难以用画笔表达的姿态,顾恺之直接在画布上画下了两只飞雁和一条龙,又用秋菊、茂松、云团、雪山、金乌、出水芙蓉来一一对应曹植对洛神仪态的形容。
他在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传神的形象表达,曲折细腻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真挚感情,传达出曹植的惆怅和哀伤。这也足以见得顾恺之丰富的想象力和柔细的共情力,他将《洛神赋》的画面感情表达的完整而和谐,保存着其间诗意的浪漫和美好的情感,艺术技巧高超,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灵活生动。
一位生于三国,一位长于东晋,艺术交融了两个无法相识的知己间的情感,让古人与今人通过艺术产生沟通和交流,我认为这便是艺术的伟大性。从艺术表现来看,我们看到一种艺术形式带动另一种,两种形式相结合,完美阐释了语言与画面的交融碰撞,也证实,两种艺术之间,是促进、相长的。
乐舞蹁跹诉情意,传承创新续发扬。
2021年河南卫视端午晚会,一段2分钟的水下飞天洛神舞——《祈》,再现了建安才子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舞蹈从色彩到意境都堪称绝美,灿灿的光芒投射在水中,清澈的水随舞者的悦动而荡漾,光也随之闪烁,缠绕的飘带摇曳生姿......
提起舞剧《水月洛神》,最震撼的莫过于宓妃被月光裹挟而死,这是舞剧的结尾,层层叠叠的细纱具象了哀伤,细纱选用的是有水波纹的质感的月影纱,细纱从空中滑落,如同银河倾泻而下的月华,一层一层,将宓妃紧紧缠住,无法挣脱,细纱慢慢将她吞没,宓妃死了,死在了窒息的思念中。月华如练,思念如匹,看似飘渺,实则沉重,颇有些"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觉。
《祈》和《水洛月神》中的两位洛神都极美的将洛神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以自己的感悟和方式表达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相结合,给观众带来了非凡的视觉震撼,细细品味,可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新,用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推崇、发扬。
洛神被不同艺术形式不断展现,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是寄托、是共生,也是传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创作者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所带来的影响不同,却无一例外推动着时代中艺术领域的进步,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他们用自己擅长的,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一遍遍诠释着新的洛神,洛神不只是洛神,她代表的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所展现的对象,是传承中的优秀中华文化,亦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如星的历史。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一切变了而却未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底蕴。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