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初、决赛精品(收藏)

上海小升初
上海小升初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37 浏览




盛的是粥,是烟火气,更是一份开阔心境(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B卷第二题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喝粥的传统。粥,有时是养生的享受,有时是生存的底线;既能体现文人墨客的生活雅趣,又承载着黎民百姓的温饱追求。如今,粥仍然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之一,也同样融入了生活的各样味道。

请以“盛粥”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也可自拟,但文章内容必须与“粥”有直接的关系。

1.  

盛 粥

张静远(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三)

雪夜。盛粥。

窗外,人间为夜色所倾,浸透了暗哑黯淡,只留得几家灯火,停泊其间。映着天地间茫茫的飘雪,曳出模糊光影,扑簌之间,浪漫又凌厉。

眼底生出些寒意。我连忙转身。小心翼翼打开粥煲。于是丝丝缕缕的热气就这样袭入鼻息,包裹着无限暖意融进血脉,驱散余留凉薄。似乎千年以前,范仲淹也是如此盛粥的。只不过他的窗外,是泛白的清晨。盛粥入碗,凉至成糕,切分四块,每餐食一,如此积年。少年范仲淹,是否也会在某个盛粥的时刻,被炊烟暖意,遣散生活的凄苦?我不得而知。或许是粥,是掀开锅盖的一刻,流动的温暖就裹挟着那些寒凉,以“莫欺少年穷”的心志,化作了岳阳楼下浩然渺远之气,滋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境界,成就一代文忠公的传奇。

煲盖完全打开,思绪被眼前的粥牵回。仍有余温的沙煲里,晶莹的粥依然翻滚着,却无热浪飞溅,只是温吞地,一脉又一脉。带着些许乳白的汤汁,搅动着盈盈的米粒。我看着煲中浅浅冒出的一股又一股,恰似温热双手,悄然抚平心中褶皱。郁积的情绪随着粥煲上方那隐绰的蒸汽一同升腾,渐渐地消弥在空气里。这样微小而美好的治愈,也一定发生在张岱身上过吧。从“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的纨绔子弟,到“五十年来,终成一梦”的前朝遗老,文人多煮粥以为雅性,而张岱,大抵是以之愈心。从繁华市井到空空山林,文人的家国情怀隐秘而坚定,却在庞大的时空中略显无力,只得以䒖䒖独立抒表心志。支撑他的,兴许就是淡淡一锅粥,于沸腾间熨平创伤,崖山之后,仍承中华。

片刻之间,粥沸得完全了。我拿来瓷碗,盛粥。一勺一勺,莹莹的粥从勺尖倾泻,卷带着米粒入碗。一瞬间仿佛天地凝滞,只余得絮语般鸣软的盛粥。重复的动作,拨停了我身体里时刻疾行的钟,还来清浅绵长,浸润已心。忽听得母亲唤我,转头,她斜倚在门框上,问我粥好了没有。我点头,忽见着她眼角颊间那些浅浅的纹路间,埋着岁月清致,隐隐透出微光。想必百年以前,韩咏华也是这样在昆明盛粥给养家人。梅贻琦先生或许也会抱着孩子,于门边看夫人盛粥,清䦆的脸上,现出点点笑意。战火纷飞,举家西迁,于联大庇佑家国未来。民族危亡如之日常琐事,无疑是悬在梅先生夫妇头上一把剑,凛冽而危险。我想,也大抵是归家用餐的片刻,二人能于一碗质朴的粥中获得慰藉,支撑着他们相信,山河背面,定有敞亮天地。于是才有了联大的荣光。“定胜糕”的佳话,在冰冷的时代,染岁月清致雪霜中。于桌前坐下喝粥,蓦地发觉雪停了。久违地,脸上不自觉地绽出笑意。毕业工作三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回家。走出象牙塔才发现世界的背面,对我饱含敌意。工作失意,人际复杂,生活拮据,理想凋亡……与其说是回家,不如说是逃离。因着受尽了寒凉,于是连飘雪也不敢多看一眼,竟脆弱地如此了。

然而不过是盛粥两碗,我与先人在精神上辉映。以粥为良药,他们的光辉穿越时空,点亮我心。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盛粥,盛的是粥,也是烟火气,更是一份开阔心境。于逆境中,不如寻觅烟火,在最质朴的气息与节奏里,学会了疗愈心灵,继而坚守笃行。

别害怕受伤,但别被击溃。以烟火气自渡,鉴定迈跃。星辰大海,终将抵达。

舀一勺粥入口,清淡无味,却唇齿留香。氤氲热气里,我看进母亲的眼,相视而笑。暖黄灯光下,生命风移影动,声息间,有靡靡歌谣。


点评

 

开粥,赏粥,盛粥,喝粥,一个个动作就像一次次拉开了舞台剧的幕布,范仲淹、张岱、梅贻琦、和“我”陆续登场,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胸怀天下的抱负,还是“五十年后终成一梦”的深邃,幽暗的梦忆,无论是拯救民族危亡于旧中国,还是伤怀个人际遇于新时代,皆在一碗粥中。本文荣获特等奖。



2.    

星星坠入银河,世界只剩下姐妹安然的呼吸(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徐欣蕊(江苏省姜堰中学高二)

 

已是三月末梢的夜,一抹下弦月儿纵是再清亮,投在沉黑的夜空中也便成了笔上恰巧坠落的一滴钛白,迅速隐去了身形,静谧而沉香。

对面木椅上的妹妹这些天一直忙着备考,现在已沉沉睡去了。她面前桌上的黑米粥还剩了小半。已有几分凉了,但仍旧掩不住其中黑米饱满盈润,入口香甜甘醇——从小到大,这都是她最钟爱的粥。

童年的记忆是一分为二的。

向阳一面是母亲,热烈而强势,无论是对镜梳妆,抑或职场工作,任何事母亲做来,都有如水光金币花花在跳,不许任何人反驳。

背阳一面是父亲,含蓄而温暾,小城市的警察多半只需朝九晚五即可,在家的时间,父亲常常文火煲粥,白粥纯净,乃雪山之白莲;红豆粥温和,乃深闺之红烛;小米粥,是麦田里的枫金色;黑米粥,是童话里的魔法紫。

显而易见,她的父母性格迥异。可她从未想过,他们会分开,亦从未想过,她会和另一个女孩子共享同一个父亲。

因为父亲迅速与一位带着孩子的阿姨结了婚,她便跟着母亲。

于是,一连多日,家里都不煮粥了,早餐也只用面包牛奶糊弄着。但终究还是要和父亲见面的。毕竟她已经初一了,也想试着尊重父母的选择。

一到父亲的新家,那个“妹妹”就不知从哪儿蹦跶出来,扎着丸子头,手上捧着一碗黑米粥,极馨香,嘴角留着一粒黑米,含糊不清地喊:“你是我姐吗?老爸,姐来了!”

心下难言,五味杂陈。

她看着那碗黑米粥,目光一下子飘得很远,好像就是这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抢了独属于她的粥,可这孩子却是什么都不懂,初见就亲热得喊她“姐”。

“姐,你要喝粥吗?”大抵是见她一直不说话,小丫头有些怯怯的。她摇摇头,小丫头却一把牵住她的手说:“那我给你找其他好吃的。”她失笑,心中不知是什么感觉,仿佛是黄连树上长了漂亮的月桂花,不知是苦是甜是涩是甘……

不过日子也就这样平静下来,每隔一些时日,她便会来一趟,见见父亲,重温那黑米粥,亦会听到小丫头脆生生地喊她“姐”,即便她对这个“妹妹”一直不温不火。

一晃六年,就到了高三的三月,因为学业紧张,这学年一直是父亲送饭给她,只不过这两天喉咙发炎,吃饭亦不大想吃。

又到饭点了,疲惫地放下笔,她揉了揉眼,口腔深处像是砂行一般,甚至被涂抹了苦涩药草似的,叫她全身都难受。

“妹妹”就是在这时来的,“姐!老爸临时被叫去查案,家里没人,我就来了!”说着,她又拿出饭盒,“我只会煮粥,正好你嗓子疼,我就放了好些冰糖,你尝尝!”

收回诧异,她揭开了盒盖,米是玄色黑米,糖是莹通冰糖,甚至还能闻到甜糯的,馥郁的粥香。只可惜,小丫头初次尝试,水放太多,米稀便煮不出黑米粥的厚重了。

她自己倒是不觉,只催她快尝。她舀了一勺,入口都是极甜极软,又带着经络的感觉。疑惑抬头,却对上她笑弯了的月牙眸。“想不到吧!我放了雪梨!”

那一瞬,五脏六腑好像是被沾着阳光的凤凰羽毛熨帖过一般,四肢暖洋洋的,说不出的慵懒与舒展,提着勺柄的指尖仿佛可以浮在半空中奏出宫商角徵羽的愉悦。

十七年惯看秋月春风,父母离异后,她虽性子淡,既不曾以泪洗面,也不曾对这分了她一半父爱的小丫头冷言刻薄,但也终究不曾真心相与,反而是感伤于再也吃不到幼年独属于她一人的粥了。

可反观眼前人,却是真正满月时丧父。七岁才有了可以称作“爸爸”的人。但她却仍旧向上生长,甚至带给她温暖与阳光满怀。

“妹妹!”

她的嗓子仍旧沙哑,听上去像是中世纪被遗弃的积了灰的竖琴,可声音里的情致,却有如初春柳檬的新芽,淬着碧绿的风与冰晶蓝的雨水。

“怎么了,姐?是不是觉得我就是个平平无奇的煮粥小天才?”

天才不敢说,但她那一声“姐”,定是她心中的天籁。

父亲的粥,终究分给了两个女儿。

可妹妹的黑米煮雪梨,独为姐姐一人。

睡梦中的妹妹不知想到了什么,咂巴一下小嘴。她浅笑摇头,拿了件外套给她盖上。

夜深,万家灯火都已熄灭,素黑色的夜空中,月亮收了光晕,星星坠入银河。世界好像只剩下她们姐妹安然的呼吸声。

蹑手蹑脚去了厨房,点一盏暖黄夜灯,她拈起一把女子冰肌酷腕似温凉的黑米,煮上明日的粥。

就像每一须臾都有星星坠落与重生,她生命里也免不了离别与遇见。真正敞开心扉。不因过去而埋怨,而排斥,她总会遇到一碗唇齿留香、经年不散的粥。

 

【点评】

本文借助一碗粥在几个家庭和亲情关系中的温度,调和了“她”心中因为家庭变故而产生的嫌隙。一碗粥是“她”对一个完整家庭的流连,是父亲对家人的无言的爱,也是“妹妹”对“姐姐”独一无二的情感表达。文章紧扣主题行文,文笔老道,精于叙事,尤其对那一碗粥的食材与味道的描摹极显功力。本文荣获决赛特等奖。

 

3.黑板背面的老师(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A黑板背面的老师

石蕴琦(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高三)

大叔在我们学校当校工已经有好久好久了。

到底有多久呢?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反正上一届,还有再上一届的同学们,已经在叫他“大叔”了。

不过基本没谁劳神去想这些,大家都很喜欢大叔。

他是一个很愉快的人,会在用他那把大扫帚扫地的时候哼歌,也会跟走廊上的同学们打招呼:“嘿,同学,今天功课如何?”我们通常只是草草应付一下,心里有点怪,但有异样的温暖。但最主要的是,他会帮我们擦那放学之后,同学们因匆忙回家而忘记了的黑板,以至于后来,值日生也把擦黑板的挑子往大叔肩上一扔:不用吃粉笔灰,不用挨老师骂,反正有大叔呢。

日子就这样如水一般一天天过去。

那一天,同学们如往常一样,把东西胡乱往包里一塞,如争食的鸽群般飞出了教室,我也跟在人群背后离开了学校,半路又偏偏出了事:一拍脑门,想起数学作业没带,没办法,真麻烦,只能赶快回去取。

夜已经很深了,校园和平时完全不一样,黑夜唱起了催眠曲,路旁的几盏灯已经昏昏欲睡,正努力地睁着暒松的眼,有几个估计实在扛不住了,早早闭上了眼,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夜。教学楼已看不出起先的颜色,只剩几个黑咕隆咚的团块,从四周沉重地向我的头顶压来,借着还在死扛的几盏路灯的光,我可以看到路边的一排教室——黑板空荡荡的,大叔已经来过了。

再转几个弯,就是我的教室,令我意外的是,教室里竟灯火通明,日光灯放射出刺眼的白光,把四周的夜色烫出了一个洞。

“大概是有谁忘了关灯吧。”我一边想,一边走上前。却在门口一愣,大叔正站在教室里,前三块黑板已被擦得干干净净,他的板擦正抹过最后几个粉笔字:……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板擦吞下了最后几个字,满足地叹了口气在收纳盒中腾起一片灰尘。大叔转过身,正和我撞了个对面。

他先是愣了一下,就这么和我对视着,脸上闪过一丝……是恐慌吗?我也没看清楚。不过我最后还是打破了沉默:“大叔,这么晚了您还没走啊?”

大叔挠了挠头,嘿嘿一笑:“你们这些孩子啊……总是忘记擦黑板……”

我点点头,没多说什么,只是装好作业就离开了,在经过拐角时,我扭头看了看,大叔正把灯关上,黑夜一下子就吞没了他高大的身躯。

走在回家的路上,待头脑被晚间的凉风冷静下来,我才回过神来:我怎么记得,今天最后一节课是数学呢?

那晚的经历很快被淹没在生活的流水中,在我看来,大叔还是大叔,黑板还是黑板,大叔是一如既往的愉快,勤劳,黑板也一如既往的干净。

又是一日,还是同样的一拍脑门:忘带作业了!我便一路小跑回了学校,一边跑,一边骂着自己的健忘。

跑到教室门口,我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大叔正站在讲台上,往日脸上的微笑一扫而光,每一条皱纹都刚硬地挺着,正对着空荡荡的教室滔滔不绝:“千年之前,著名诗人,书法家王羲之来到会稽山中,写下了不朽的作品:《兰亭集序》……”他手里捧着书本,脸上的线条绷紧,松弛,时不时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段板书,粉笔字刚健,挺拔,像他本人。

我似乎沉浸在他讲课的魔法中,呆呆地站在门口看着,看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看他越讲越激动,脚上像装了弹簧,在讲台上弹来弹去,最后,带着一股侠客收剑入鞘的潇洒,他把粉笔放回了盒中。然后转过身,长叹一声拿起了板擦。

这时我才回过神来,千言万语只凝成两个字:“哇哦。”

大叔被吓了一跳,板擦“啪”地掉到了地上,腾起一大片粉笔灰。

那晚我和大叔谈了很久,他说他曾是一个山村的教师,有20多个学生,可无奈资金不足学校倒闭了,家长们也没有拿钱供孩子们继续上学。于是他便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同事商量好,出山!攒钱!一定要供孩子们上学。可无奈迟迟攒不够数额,同事们都放弃了,只剩他一个。

我问:“大叔,您讲课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去应聘教师呢?”

大叔苦笑一声:“我只有高中学历,而且年纪也大了,考不了教师资格证的。”

大叔告诉我,他能做的,只能是拼命攒钱还有在回村的时候给孩子们带上几本书。他在工作的时候,会偷听上几节课,再在晚上没人的时候自己讲上一会儿,最后把黑板擦干净,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大叔最后叹了口气:“要是我能再一次站到黑板前,再做一次老师,这辈子也值了。”

我看着大叔,他从未显得如此苍老过。

几个月过去了,我坐在教室里,读着报纸。上面说感谢社会上的好心人的帮助,一所山村小学重办起来。我神秘地一笑,和身后的同学击了一掌,这是秘密,可不许告诉他,他回去之后,黑板很干净。

 

 

【点评】

一个普通的校工——一个帮孩子擦黑板的校工——一个黑板背面的老师——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乡村教师,一步步走进小作者的视野。作者用悬念迭起的精心布局,带我们认识这个为乡村教育呕心沥血的乡村教师。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在塑造人物上十分传神,“满足地叹口气”“挠挠头,嘿嘿一笑”“每一条皱纹都刚硬地挺着”“长叹一声”……把一个隐瞒身份为乡村小学筹钱,又不忘教师本职工作不断学习提升的乡村教师写活了。本文荣获特等奖。


4、时间之外的归属(十八届叶圣陶杯决赛佳作)

A卷第一题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中国人历来最重视的就是家族的传承,最反对的就是“数典忘祖”。日常生活中,家里的老人往往都喜欢向晚辈讲述家族的往事,尤其是几十年前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不少是祖辈当年投身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突出贡献,也有很多是关于贫穷、关于苦难、关于生离死别、关于爱恨情仇的记忆;他们被潮流裹挟着前行,为家族奋斗、也为社会牺牲。这些故事从一个个侧面、从细微处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变迁。这样的故事从我们戴上红领巾时就听,并伴随我们成长的每个时刻。请你依据长辈的讲述,结合你所了解的时代背景,以一百年来的家国变化为主题,写下令你印象深刻的前辈故事。题目自拟。

 

时间之外的归属

 

孙嘉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

 

一、族谱

 

 无数次在博物馆见到各式各样的族谱,装订精盏,大抵是名人名门之后的身份考证。

 但我要说的是祖父桌上常摆的那本。它的原本收藏在祖父千里之外的山东故乡的孙家祠堂中。半年前临太祖母逝世二十载,随祖父举家返乡祭拜,有幸看到它和原本。

祠堂暗而静默,但烛火长明。也许只有在这样的神圣里,我才能静下来,去回顾身后的千年先阴。

 有一本书是与众不同的,是近百年的那本。其实每本书的扉页都会是先祖留下读书明志,立德修身的祖训,唯有那一本不同。

“……而今神州陆沉,家国患难,苍生不宁。昔班超从戎投笔,值此国难,吾孙氏子弟当守家国之大义,立民族之气节,若无立国选才,亦当战死以殉国难,无愧列祖列宗神明……”

 用血色殷殷的朱笔写就,以淋漓的行草,快意恣肆,气贯长虹。

 翻开正页,有些名字是红笔写就的。在华夏,红笔题名为忌,但后人仍用红色将他们记叙下来。

孙德忠,1921年生,妻张氏。国民二十九军连长,战死南京。

 是南京大屠杀的故地吗?在他呼喊着挥刀冲向敌营之时,在这片千里血染的土地上,他该是怎样的决绝?

孙德禹,1922年生,妻邓氏。商务印书馆编辑,战死河北。

是真的响应家训投笔从戎的文人吗?抑或是商务印书馆被炸毁的悲愤使他提起枪冲向犯我疆土,毁我文化的恶兽吗?

 孙绪安,1927年生,就义于山东。

 看名字是下一辈的排字了。没有婚配,就义时十六岁有余。

 ……

 合上书卷,封面是“家德绪刚长”的祖训,也是这五代人的排字。

 这极为神圣壮烈的一本书。祖父翻阅它时垂泪泣涕。也许哪里有他的父亲,有他未曾见的叔伯兄弟,有他的眷恋与不舍。

而今,我站在它的面前,它成了一代人时间之外的归属。

 

              二、情书

你写给前座女孩的情书,我看过了。文辞博雅,海誓山盟,感人至臻。

 但你有没有见过锥心泣血的情书呢?祖父的小木箱里留着他抗美援越时候的军功章,太祖母裁衣裳的纸模……有一封情书压在最底下,是钢笔的滞涩的字迹。

 安,不知这一去要多久能回。想是三年不回,便是与鬼子搏命(战死)了。你总是最让我挂记的。你常说要做我的新娘子,我害羞不应,却再无机会应了……

写下这封信的时候,写信的人儿的心该是怎样的滴血啊?那个叫安的女孩,还在等他吗?他回来了吗?又是谁将这封信传给了祖父,成为后代人扼腕叹息的遗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但有一代人的青春里,情思成了无法折返的故园与光阴,成了时间之外的梦境。

 那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和那个日夜思君的女孩安,他们对彼此爱过了,他们为这个国家爱过了。他们活成了他们自己的时间。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时间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时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

 每次去爷爷家,他都要把我拉进他的卧室,给我展示他的相片,他的故物,他的记忆。

 也许儿子儿媳都太忙无心倾听,也许祖母还在忙于油盐柴米,也许孙女太小还听不懂这些。于是,我成了祖父唯一的倾听者。

也许是他想在有生之年给后人记完那个年代的过往,那个年代的故事。他不想让那个年代的记忆失传。他不愿他的父母,他故去的战友,他璀璨的情感,在他百年之后就彻底被世人遗忘,留不下一点痕迹。

可是,故事太多太多,怎么讲得完呢?

 可是,还有什么是时间不会抹去的呢?

是记忆。

 记忆留下来,像默片一样,回放那年英勇牺牲的军官,那年持枪报国的文人,那本族谱,那封情书,那个年代。我愿意成为它们的聆听者与讲述者。

 时间从一个质点结束,又从一个质点开始。

 在我们时间里不会再重演一次。

 但那一代人爱过了,那一代人真正活过了,他们成了时间之外的归属,在这片陆地上,在无限的时间与记忆里。

 在崭新的世间,作为他们的后人,作为这个氏族的继承者,我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吗?

 像先祖一样,无声而伟岸。

我期待着。

 

【点评】

本文以三个部分,讲述了令作者印象深刻的家族故事。第一部分,借家族的族谱,讲述了几个家族先辈战死在抗日战场,文字简短而悲壮。第二部分情书,写了祖父收藏的一封信,简短的交待里,我们不知道写信的人是否牺牲在抗日战场,令人扼腕。第三部分,写了作者的思考。全文构思巧妙,围绕主题进行叙述,尤其讲述的抗战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起杀敌的那段往事,文笔简洁流畅。本文荣获特等奖。



发布于 2024-04-10 12:49

免责声明:

本文由 上海小升初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