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鸡不好娃——沉迷自鸡的普牛家长

《你为什么鸡不好娃》的第一篇《伪鸡娃的家长》是写给游离在鸡娃圈边缘的家长,第二篇《混群这么久,为什么小白还是小白?》则是写给虽然进了鸡娃圈,但仍然成长缓慢的家长。今天这篇文章说的则是某些沉迷自鸡的普牛家长。这些家长往往也会自得于自己的鸡娃成果,认为娃和牛娃只是一步之遥,但看起来就差的这一步,为什么就是追不上呢?
我一直不太想写这个话题,首先它有悖于我和家长交流的准则:“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成年人的想法”,其次是文中的案例必然会引起争议,如有冒犯之处,敬请谅解。
本文中的建议更适合小学高年级家长和初中低年级家长。
弱小和无知不是文明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刘慈欣《三体》
有不少家长(往往还是高知家长),他们虽然也鸡娃,但过于迷信自鸡的力量。总想着闭关自鸡修炼,神功大成后出关能轻松应对某些(重要地)选拔性考试,可实际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最近看到某文,家长称XSC目前未上岸,娃配置如下:
数学:AMC8 19(五年级考的),AMC10 78分。思维100(三、四年级入围),无数字奖。中考真题能做140分左右,高中必修一即将学完。纯自学,没有上过补习班。
英语:小托850,新二读了一半。
其他:略。
家长自己总结的原因:
1.情书太太太“干瘪”了,除了校内能拿得出手,连“糊墙”的奖都没怎么拿。一方是疫情耽误了,另一方面也是家长太“轻敌”了。
2.没有机构背书。
3.没有竞赛知识储备,空有进度,没有深度。为数不多的SMK机会没抓住。
4.英语拖后腿了。
5.家长穷,不愿意花钱。
已经看到有多个群里有家长评价这个配置很牛,不能理解娃为什么没有上岸,我说说我了解的情况吧:
一、 这个配置牛不牛?
1. 先说“中考真题能做140分左右,高中必修一即将学完”。
上面这句对学校来说参考价值极低。这就和苏州中学数学节传出来的某娃简历中“证明了...定理”一样,只能看做是美化简历的一种形式,类似于成年人的“带领了X人的团队,攻克了XX技术难点,完成了X项目”。
2. 再说杯赛的成绩(AMC8 19分,思维100入围)。
这里先不考虑因为YQ,这两年的AMC系列和思维100基本都是网考,参考价值已经下降很多。
从择校的角度来说,思维100平级入围是很一般的成绩,牛娃的标配是跨级数字奖,而非同级入围。
这届的AMC8 top 5%的分数是17分(满分25分),AMC10A/B晋级AIME的分数线分别是93/94.5分,top 5% 是100.5分,top 1%是121.5/114分。就现在5年级拿到AMC8 top 5%的成绩来说,在牛娃圈里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AMC10 78分说明差距还比较大。上海的一线数学牛娃,基本都是AMC10和AMC12了,只有综合牛娃才会在4、5年级还在考AMC8。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我们这届4年级时我认识的上海娃AMC10 top 5%是4个(不算一个超牛娃,不清楚他家成绩),同样也是我们这届5升6进上海一线初中理科班的综合牛娃(女生,非竞赛方向)是AMC10 top 5%。
时隔三年,现在的4年级我知道的上海娃AMC10 top 1%有2个(从上面的分数线可以看出来,top 1%相比top 5%难考很多),top 5%已经有十几个了。
3. 最后说英语(小托850)的成绩。
小屋魔都群国庆聚会27届14人,有小托成绩的12位均分870。没有小托成绩也没有其他有分量英语成绩背书的两位(恰恰也是最不鸡的两位),一位拒了离家太远的offer备战三公,一位则期待目标校的摇号结果。
参考上面的说明,我相信读者应该能大致了解到这个配置在目前XSC时的定位。
二、家长总结的原因是否正确?
1. 情书太干瘪?英语拖后腿了?
不是的。事实上,目前情书的作用主要就是敲门砖,能拿到考试机会已经说明了学校的初步认可。
2. 没有机构(渠道)背书?
不是的,真正的背书就是孩子自己的考试成绩,某些渠道的背书也仅仅是让孩子有参加考试的机会(这些有考试机会的孩子大多是该渠道已经通过某些方式筛过至少一轮的)。除了极少数(数学)大牛,学校只相信自己的考试。原因很简单,现在情书造假注水太厉害,甚至一些正规比赛都有严重的替考作弊问题,所以吃过亏的学校肯定要通过自己的考试来鉴定是真牛还是水牛,即使这些娃已经来自某些固定渠道的推荐。当然也存在部分二线学校没有考试,通过情书筛选即可敲定的情况,但这是因为这些学校相信,投情书的这批娃,总归大概率是比对口或者摇号进来的娃强。
就今年而言,我至少知道有两个娃是没有渠道背书但通过情书获得考试机会后有一线offer的。
3. 没有竞赛知识储备,空有进度,没有深度?
正确。其实从孩子思维100三、四年级只是入围,但没有数字奖,家长就应该思考自鸡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了,等到五年级再意识到这个问题,对XSC来说已经晚了。
4. 家长穷,不愿意花钱?
这个问题不做评价,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参考后续说明。
三、小结:
1. 这个配置牛不牛?
不算顶牛,但足够敲开一线初中考试的门。
2. 为什么没有拿到offer?
能不能进最终还是成绩说话。虽然说这有一定的考运,但如果有参加多次(场)考试的话,就不能完全归结为考运了,毕竟我认识和上述配置差不多的娃上岸的并不在少数。
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不清楚家长意识到了没有,那就是家长自己和外界的交流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大概率没有一手信息渠道,对孩子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从结果上来看,家长对孩子的定位和同层次娃的了解应该是相当欠缺的。我认识的某家长也是全自鸡(直白地说,确实没钱,但这没啥丢人的,鸡娃圈里看的永远是孩子成绩),除了和高年级家长交流(第一次和我微信聊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是2018年),家长有意识地主动结识同级优秀的小伙伴,现在对本届的牛娃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参加考试后能把所有参加活动的娃拉出来一张详单)。娃是综合牛,没有在任何机构报课,只是不定期的参加某些定位测试,XSC两个一线offer在手,在幸福的反复的纠结后才确定。
四、 其他问题:
1. 原文最后说“最关键的一点,我并不是很在意初中学校的作用,学校能打辅助,别拖我鸡娃后腿就行。”,家长希望初中自鸡,最后四校自招上岸,这可行吗?
首先,如果目标是四校自招,先看当前学校的历史自招成绩。学校的升学数据,基本就是孩子将来升学的上限。在正常情况下,进入对口初中(历史自招成绩不好)的优生最应该去拼的是名额到校。
其次,要看孩子的情况。孩子年级越高,年龄越大,自己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多,同伴、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家长越来越不容易贯彻执行自己鸡娃的规划。而且进了初中之后,孩子每天花在校内的时间更多,未必能剩多少时间让家长来鸡。
最后,要看家长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初中的科目变多了,家长想要科科自鸡且能优秀,几乎是不可能事件。
所以,进了初中之后,如果家长还想鸡娃,建议先想想怎么克服上面三个问题。
2. 我的孩子很优秀,但没能进入好学校则是因为这些(黑心)机构(渠道)的原因。
我知道有家长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就问几个问题吧:
为什么您关注了不少本地教育公众号,既混论坛,也混了那么多群,但就是搞不到这些机构(渠道)的具体联系方式?(真正黑心的渠道在XSC时肯定是高举镰刀,来者不拒的)为什么其他同年级的家长不告诉你?
如果您知道这些渠道的联系方式,孩子也真的优秀,为什么通过不了这些机构(渠道)的选拔考试?以某机构为例,满分100的试卷,最高分在80+,录取线38~40,不少家长信心满满带娃去参加考试,最后分数连20分都到不了。
如果孩子真的优秀,为什么投了情书但拿不到考试机会?
五、最后的建议:
自学自鸡没有问题,小屋也曾有过多篇相关文章。比如《鸡娃系列家长篇(6.双减之后对尝试自鸡家长的建议)》,《双减时代家长自鸡奥数心得》等,以本届最终进入Q班的25人大名单来看,其中有3位是外界同级家长并不熟悉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野生牛娃),这些可以认为是自鸡成功的范例。
但不少自鸡的家长只看到了自鸡的利,忽视了自鸡的弊。
比如家长在自学自鸡的初期过程是盲目的,家长需要要不断摸索适合孩子的教辅或课程。
比如家长的专业度远远不如有经验的老师,对重点难点的把控尺度并不好(年级越高这个问题越严重),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
我经常看到家长觉得孩子学的很深,但其实和学习目标相比深度不够,但因为无法准确定位,家长会出现盲目乐观的情况。
家长觉得自鸡可以控制学习进度,慢慢来,但实际上自鸡相对容易懈怠,有时候自鸡啃了1年的内容只是机构一个暑假的进度。
同前两篇文章,家长除了要了解孩子目前的学习情况(兴趣、优势、短板),将来的目标,既要和高年级优秀家长交流,了解近几届的情况(从而大致估算孩子在1年内各学科学习的侧重点),也要和本届优秀家长抱团,了解本届娃的具体情况(同样优秀的娃,他们在做什么?自家娃和对方的差距在哪里?)。家长应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既有宏观的规划,又能随时微调应对变化。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