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备考Ket/Pet词汇的坑,你中招了吗?

梁老师
梁老师 北京小升初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13 浏览




很多家长一提到学英语,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孩子“背单词、学语法”。似乎只有把这两件事做好了,英语学习才有可能提升。

 

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词汇学习对于英语的重要性是共识。但事实上,单词并不是“背”出来的。尤其对于MSE这个考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考试而言,词汇考察贯穿考试全程,绝非仅会拼写、知其意就能过关的。

 

现在,我们就来盘点一下,KET/PET词汇备考过程中,容易走入的几个误区。


图片







误区一:
词汇量=单词量





我们都知道剑桥官方提供了KET和PET的参考词汇表。我们经常说,KET的词汇量要求是1500词,pet则为3500词。也常常看到很多孩子,每天对照着剑桥官方提供的那20多页词汇表,从头到尾逐一念叨。似乎只要在考前把这几十页的单词全背会了,考试就十拿九稳了。


这样做就是混淆了词汇量和单词量的含义。

 

当你记住了一个单词的意思,仅仅是认识了一个单词。


而只有当你熟练掌握了这个单词的多重含义,掌握了和这一个词相关的搭配、构成、句式,并能够准确应用这个词,充分理解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那么恭喜你,你才算是积累了这一个词汇量

 

比如:He is a confidence man.

 

这个句子里的每一个单词大家都认识,可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和我们想象中的含义完全不一样了。

 

你以为confidence man是“自信的人”,可是来看看韦氏词典里的解释:


图片


原来,confidence man指的是骗子


所以,单词量和词汇量是两个概念。当我们说,KET要掌握1500个词汇量时,我们强调的是不要单纯地追求单词数量上的胜利, 因为只知单词,不知搭配、短语、句式,还是没用。

 

怎么才能做到搭配、短语、句式全get呢?对着词汇书硬背是很难的,量大,而且容易遗忘和混淆。和一个单词最美好的初遇方式是在听力或阅读中相遇,不同的书中,某个单词的出场方式总是有所区别。就像你见到一个姑娘,她穿红裙子你认识,换个地方穿绿裙子、明天穿黄裙子,你也能认出来,那才算是真认识了。

 

图片







误区二:
重中文释义
轻英文释义





市面上有很多K/P的词汇课或者词汇书,教学思路是训练孩子熟练记忆单词的中文释义。很多娃爸娃妈的学生时代,是不是也是抱着词汇书,从A字母开始,对照中文解释,背诵英文单词?

 

abandon, abandon, abandon,这个词你背了多少遍??

 

但是,很多的中文释义其实只提供了一种翻译。某种程度上而言,中英文是无法完全对应的,因为很多单词是一词多义的,也有时候两个不同的英文单词会有相同的中文解释,但是用法上却有明显差异。

 

尤其我们在做阅读题或词汇选择题时,几个选项的单词如果翻译成中文,意思都差不多,但是如果要具体区分,就需要查看英文释义了。

 

比如,look for、search for 和find这三个词翻译成中文都有“寻找”的意思,可是如果查看英英词典就会发现这三个词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背单词的时候,手上一定要有一本英英词典。

 

我比较习惯使用的是《剑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图片

 

这本字典是大名鼎鼎的剑桥大学出版社作品。对于备考MSE的考生而言,应该是来自考试方比较权威的工具书了。这本字典的收词量和词条搭配量都非常巨大。词典的释义也控制在2000词以内。这本词典比较大的特色是根据欧标CEFR对不同level需要掌握的词义进行了分级标注,比如missing这个词,后面标注了B1,说明它是PET级别的单词。此外,词典中提供的几百个常见错误分析词条,可以帮助初学者避免单词使用中的错误。


(文末可下载这个词典的安装包,装到欧路APP中哦)

 






误区三:
重视长词怪词
轻视“小”词和常见词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格外重视一些大词和长词,也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记住这些不常见的词。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就会轻视一些小词、简单词。殊不知,在英语里面,最有用、多变、重要的,甚至会影响理解的,正是这些你认为“简单”的词汇。

 

比如下图里这6个词,搭配不同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含义。

 

图片

 

这6个词,都是英语里最常见的动词,每一个看上去都非常简单。但就是这6个看上去很“小”的词,却非常重要。这些“小词”是native speaker在实际生活中最高频使用的,任意组合搭配这些小词均可以表达10+种意思。词很“小”,意很“多”。学好一个顶10个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不断积累这些“小”词的搭配和用法。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刚刚推荐过的英英字典。在字典中,你可以查到比较全面的词组搭配及例句。每每在学习和练习中遇到了这类词语及用法,注意积累在一起,比如分类记在本子上,并在口语和写作中学以致用,逐渐大量使用、活用这些词。

 

图片







误区四:
重视单个单词
轻视使用语境





每一个单词都有很多含义。

 

比如fish,在剑桥词典中A1级别的释义是这样的:


图片

 

然而He is a fish这句话的意思却是“这个人缺乏感情,性格古怪。”

 

这个例子表明许多词汇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引申意义。我们对某个词汇的理解记忆,只能放在固定的语篇中进行。学生在语境中不仅学会词义,而且学会怎样运用词汇。

 

通过上下文语境,还可以锻炼“猜测词义”的能力。在阅读中,“猜测词义”是学习词汇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He fell into a ditch and lay there semiconscious fora few minutes.

 

这句话给出了一个语境和一些关键信息。根据前后信息,可以得知,主人公跌入一条沟渠,然后躺在那几分钟都不能动弹。

 

因此,可以得知画线词一定是描述躺在那里的一个状态。再根据词根conscious (清醒的,有意识的),结合前缀semi (半,部分的,不完全的), 我们便可猜出semiconscious词义“半清醒的,半昏迷的”。


因此,词汇记忆绝不能脱离语境而单独进行。所以,大家要用这个标准来鉴别词汇书籍,只有词汇列表,没有配套文章、的词汇书籍并不值得推荐,最起码也要有个例句。


大名鼎鼎的4000词就是不错的选择,先给出了关键词汇及英文解释,又让学生在一篇阅读中反复体会这些词汇含义和用法,最后又用一些题目来测试孩子的理解力,并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这个词汇的领悟。

 

4000词的详细介绍,可以阅读小麦以前的文章:《用原版练习册扩充词汇量,选对才是关键!》


图片






误区五:
重视应试技巧准备
轻视文化常识学习





我见过不少词汇教授的方式,甚至2020年了还有用中文谐音来标注单词的读法。有的老师甚至还会编一套中文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大家不要笑,这个是真的,哈哈)

 

比如:

Thank you.  谢谢你。音“三克油”。

Terrible adj. 很糟的, 极坏的,可怕的。音:“抬若爆”。

Sweep vt. vi. ( 常与up连用扫,扫除;清扫;掠过。音:“四围泼”。


图片

 

这样的记忆方式,其实有些投机取巧。如果长期重技巧而轻本源,结果就是妥妥练就一口地道的“中式英语”。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语言之所以是一件很迷人的东西,就是因为它的背后站着的是人的本性,文化和历史。

 

语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如果可以从文化这种深层次的角度去学习一门语言、记忆词汇,无疑是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词汇。

 

比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在古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妇女潘多拉因受惩罚,被众神谪下凡间,宙斯给她一个盒子,让她带给娶她的男人。当盒子最后打开时,所有的罪恶、不幸、灾难等都跑了出来,从此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祸害。如果不知道这个故事,就很难理解Pandora这个词。

 

这些文化常识的汲取,还是需要回归到大量的阅读。这也正是所谓从learn to read, 到read to learn.

 

培养阅读,一定要涉猎面广泛,正如饮食营养要全面均衡。孩子广泛接触风格各异的读物,他的见识广,就会思考更多问题,看待问题更全面,书中的知识也会助益孩子更好的理解一门语言。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分级读物,很多文学大奖读物都是很好的选择。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纽伯瑞奖和凯迪克奖,都代表了当今世界英语儿童文学非常高级别的水平,是国外孩子的必读书。但凡在书封上看到这两个奖项的logo,都可以放心闭眼入。


图片

纽伯瑞奖


图片

凯迪克奖

 

以上列出了不少单词记忆的误区。备考KET/PET也是同样如此。K/P考试自2020年开始改革,改革最终指向是考察孩子的硬核实力。

 

一些孩子参加考试是顺手为之,他的实际能力远远超出了考试的考察要求。而有的孩子则是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各种考试技能,而从能力标准上看,很难达到语言考试的真正要求。通过刷题不断提升考试技巧,这种方式只能应付一时,无法真正帮助孩子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其实,单词是末,阅读才是本。因此,词汇学习和记忆还是需要防止急功近利,需要避开这些误区。可以说,原版阅读是最好的习得词汇的方式。所有的背诵技巧都只能形成瞬时记忆,若要巩固和持久,还是得在阅读和运用中不断复现和逐渐加强理解。

图片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发布于 2024-03-31 12:4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梁老师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