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清华、获NOI金牌的信息学教练: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走信息学竞赛的道路?
孩子上了初中或高中后,有很多家长在犹豫是否让孩子走学科竞赛路线。毕竟通过这条路线保送清华北大或者获得清华北大强基计划入围资格的优势摆在面前,相当诱人。我们曾遇到过在竞赛路上走得畅通无阻的学生,他们直接拿到了保送清华北大的资格;但也有走得特别艰辛的学生,他们承受的挫折和精神打击不可小觑,这个过程考验着孩子,也考验着家长和老师。所以,到底孩子适不适合这条路?如何规划竞赛之路?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走信息学竞赛的道路?我们真诚地建议家长多问问自己和孩子以下几个问题。
是想拿到银牌或金牌,拿到进入理想学校的入门砖?
还是希望拓展能力,在高考压轴题或者是强基校测中取得一定优势?或者,仅仅是出于兴趣呢?
纯粹为了兴趣而学习的学生很少也很宝贵。他们在竞赛和综合的衡量中,相信他们一直都是很清醒的。
但我们在这里很真诚地提醒那些初心不明确的学生。
正因为不明确初心,所以在遇到困难时,有的人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不愿离开;更多的人碍于面子,也不愿离开。
可现在,对竞赛成绩(金银牌)和高考成绩(裸分)的要求都那么高,而我们其实都明白,竞赛在高考压轴题、强基校测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宣称的那么大。
所以回归到最初,多问问自己,到底搞竞赛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当竞赛和高考总分冲突时,谁必须让路?又如何取舍?
2. 走学科竞赛路线,能否进得了省队?是否具备拿银牌以上的实力?
如果下定决心搞竞赛,那么下一个问题是,是不是具备拿银牌以上的实力?如果进不了省队,拿不到银牌,最后你就只能凭高考成绩入围。如果你决定认真搞竞赛,请一定要以省队为目标,拿下银牌及以上奖项为目标。可高一高二,怎么判断是否有实力?有经验的竞赛教练会告诉你,是否应当继续冲击竞赛最后的时间节点是高二9月开学的高联、复赛或国初。此时即便退出,还有两年时间。可如果一年后再退出,落下的就不那么容易弥补了。
3. 有没有把握高考总分考到600+?
大部分时候,即便入围了校测,即便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优势,可高考分数没有达到600+的,依然面临名校无法录取的风险。而竞赛生,大多在语文、英语、生物等学科上存在严重短板,有的甚至在自己擅长的数理化学科上也发挥得并不好。因为高考拿绝对的高分并不仅仅是依赖刷题。刷题确实可以拿到一个不差的分数,可要拿到高分,靠的绝对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反思能力。高三这一年,本质上就是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归纳梳理和总结方法和经验、再通过考试和练习进行强化。语文、化学、生物这些极其需要归纳总结的科目不再多说,即便是数学,解析几何、倒数压轴题;考察的也不只是会不会做,而是你能不能,在不超过20分钟的时间内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这恰恰是需要部分竞赛生并不喜欢的归纳和总结。他们天赋不错,比较起来,却更喜欢用暴力计算去解决问题。
相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信息学竞赛近些年受到大部分高中生及家长的追捧。主要原因还是竞赛难度相对较小,参赛人数少,竞争压力小。那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走信息学竞赛的道路呢?
兴趣,驱动成长
每年12月的NOIP一结束,就会有很多学生发消息AFO(Away from OI,即远离信竞)。但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只是抒发自己没能拿到高分的情绪。他们会在短暂调整后,继续钻研算法,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兴趣,是参与任何竞赛的前提,尤其是信息学竞赛。我从未见过哪个选手,能在毫无兴趣的前提下入围省队、冲刺NOI。没了兴趣,甚至拿联赛一等的可能性都很低。
信竞的核心是算法,需要选手将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设计完整而具体的逻辑解决框架,并最终用编程实现。
选手对信竞的热爱,更多在于解决问题的快感。这点更像是做数学题。信竞的很多问题也与数学有紧密联系,例如图论实际属于离散数学,动态规划实际属于运筹学。
实际上,优秀的信竞选手,通常都有不错的数学基础,无非更多在做数学应用,而非理论研究。
有了兴趣的驱动,学生才可能在课下主动调试程序,自学新知识,与其他优秀的选手交流;到了后期,甚至会为了参加一场国际的比赛而熬到后半夜。逐渐地,这些学生在信竞赛场上的表现,大概率会优于他们同龄人。
深度,决定高度
对于大多数知识点而言,能够背诵经典代码,能够熟练应用经典模型,能够绕弯将问题转化为经典模型,以及能够解决多模型嵌套的问题……对应着完全不同的能力层次。
举个例子,同样是学过动态规划01背包模型的学生,学得深的可以解决很多变形问题,而学得浅的实际连状态转移的原理也没弄明白。
不幸的是,学生在初学时一旦成为了后者,如果再自以为“学过了”,那么这个学生就像是掉入了一个极深的陷阱,很难在信竞上继续进步。
信竞的区分度,主要来自于选手对问题的分析与处理。选手需要在限定时间内,设计并实现符合一定时空效率的算法。
算法设计是第一步,程序实现是第二步。程序本身对不对,主要影响选手有没有分;程序跑得快不快、稳定性好不好,则影响了选手究竟能得到多高的分数。
我很反对让学生对着代码模板照抄。我更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属于自己的模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理解深度。而且在实际比赛中,命题人也会尽量规避所谓的“模板题”,以保证试题的区分度。
总之,泛泛地接触一些知识,并不能让选手有更突出的比赛成绩,甚至有可能因为听说得太多,导致解题无从下手。能用较少的知识解决较多的问题,才是优秀选手应当具备的能力。
挑战,创造可能
同样是一道题,同样是应用刚刚讲解过的知识,只不过略有复杂,有的学生会直接放弃,有的则愿意花两三天去琢磨细节。虽然短时间并不一定能够比出这两类学生的成绩高低,但一段时间下来,后者通常优于前者。
一些家长会问,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刷多少题。这个问题实在是很难回答。因为做明白一两个略有挑战的题目,比刷100个可以轻松解决的题目,对学生本身的帮助是不一样的,而很多时候,前者的作用远大于后者。
当然,题目本身也不宜过难,“跳一跳能够到”(即需要稍加思考、有一些挑战难度)的程度会更合适。
压力,也是动力
每年都会有一些信竞选手的比赛成绩是不如前一年的,其中也包括一些信竞高手。竞赛成绩一定是有运气成分的,即便是实力极强的选手,难免也有重大失误。这时候,如何理性看待自己的比赛成绩,能否顺利走出比赛失利的阴影,是这类选手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平时实力不强,比赛发挥较好的选手,也同样需要客观认识自己的比赛表现。

在信竞中,从联赛普及组,到联赛提高组,再到冲刺省队,最终冲击国家集训队,这之间无论是所需的知识面,还是问题剖析能力,都是指数级增长的。
哪怕是代码编写能力,也需要大幅提升。实际上,对于大多数选手而言,即便后期加倍投入,成长所需的时间周期也明显长于前期。因此,真正能够坚持到到最后的选手,总归是少数,这既需要相应的精力分配,也需要一份执着。

竞赛是属于少数人的乐趣。数学竞赛、信息学竞赛等学科竞赛皆是如此。
选手,都能感受到更多信竞的乐趣,体会到更多算法的美妙,在竞赛道路上收获更多难忘的回忆!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