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小升初——海淀区志愿填报要考虑的7大要素
每年我会帮很多家长规划志愿,其中几个要素分享给大家,后面咱们填报志愿时也可以多从几个要素层面来考虑切入。
要素1:避热逆向填报思路
大家要知道志愿录取规则,一个学校如果招生人数大于报名人数那就都录取,招生人数越多或者填报人数越少,这都是理论上高录取率的影响因素,但家长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海淀的第一批次并不是为了解决所有人学位的作用,因此各校名额和报名人数那一定会有很大差距,所以哪怕是一些还可以的普校都可能在一二志愿录完。
某些学校招生计划看起来虽多,但因为还不错,过多的招生名额会让很多家长认为中签率高导致最终填报人数过多,实际轮空率也不低,同样是同类水平的某些学校虽然招生计划没那么多,看起来风险大,但实际很多家长都不敢填,反而轮空率可能低一些。因此,我往年也会建议家长们可以考虑一种填报思路叫逆向思维,也就是避开大众的考虑,往往大众的考虑其实也是家长您第一意向的考虑策略。
逆向思维填报也不是一味刻意的逆向,大家逆向思维我建议要考虑同层次,同层次比如说原来考虑小强,为了考虑逆向思维换一个优普,这不叫逆向思维,这叫保守策略,所谓逆向思维最好是在同层次学校内考虑,例如我原定一志愿就想选小强级别的,那么就从六小强或者说同六小强水平学校里去考虑逆向思维选非热门的。还有就是虽然招生计划少可能填报的人少这是一种逆向策略,但也不能太少,比如首师附就20个名额,填报的人肯定在小强里算少的,但只有20个名额,确实也不会因为逆向思维能提升太多中签率,所以在同层次学校里选一个招生数量不高不低的可以作为一种逆向思维考虑。
往年填报前会有很多机构分析填报志愿的事情,家长们一定要多多注意,如果机构明
确点出来哪个学校报考录取概率高,那如果今年听讲座的家长都去填,反而会造成集中填报大概率轮空,之前有一年机构推荐填报20,结果当年20的轮空风险大大增加。大家也要留意,某些好学校在当年如果较大幅度的提升招生计划,这也有可能会吸引很多家长的关注。当然有些家长可能本来就不是很担心轮空或者说对某校有强烈的入学意愿,按照您想法去填也没问题哈,我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考虑方式而已。
要素2:覆盖区域的影响
覆盖区域多也就意味着这个区域内毕业小学都可以在志愿中选填该校,往往覆盖区域越多,家长们也会认为填报的人数就可能会更多从而中签的概率越低,但实际上有些区域内覆盖校其实是距离比较远的,该区域内填报该校家长基本不多,而某些区域独享学校家长认为只有自己区域内毕业学校能报感觉中签率高,这种思路是很多家长都能想到的,比较明显的案例就是区域四的二附,区域一的人翠五十七,区域五的上地实验和十一龙樾,这些学校本来就比较热,加上区域独享,看似中签率可能高于覆盖多区域的同类校,但其实从结果层面并不是。
要素3:上学距离的考虑
海淀行政区域大,就算是有区域概念,但仍然有些学校距离该区域较远,而且像一些民办就更远了,上学距离在初中对孩子的影响巨大,三年下来节省的时间是很可观的,因此对小升初家长来说家校距离也是选择学校考虑的核心要素,所以家长们在考虑选填志愿学校时要结合自家实际情况(包括孩子父母上班距离),每年都有很多家长跟我说为了孩子可以搬家,但我要提醒家长您要评估您所考虑的学校是否值得您折腾搬家事宜,如果家附近有不错的同类选择,在我看来也没必要舍近求远了。
要素4:全局规划至关重要
这个要素是我每年个家长都要强调的,往年很多家长都会问我一批次该如何去填,我都会问一个问题,学区派位的底线能接受哪所学校,在海淀来说,如果前期没票,一批次后追求补录虽然是有机会,但不确定,按照最坏的考虑就是落到二批次学区派,那么就有风险落学区内普校,每个学区有不同数量和水平的普校,也有相对不错的学校,每个家长考虑的都不一样,有的家长是坚决不希望进学区内普校,有的认为学区划片学校都还可以,所以一批次二批次虽然独立填报分批录取,但实际上关联紧密,两个批次互相影响,一批次提前上岸可以规避二批次,而评估二批次志愿顺序能够影响到咱们一批次志愿填报策略是采取保守还是冲击。
再何况海淀还受到择校影响,一批次后的补录等机会也会影响到一批次的志愿考虑,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不可将批次填报独立看。
观察今年一批次后的机会,一批次上岸前期拿多张票的人会最终空出其他学校机会,这时候会有第一波通知,再有就是第二波交码的时候,大家关注的十一学校今年主要是在一批次前有一波MD以及一批录取后,在确认码那会基本已经没有机会。
举例来说,有的家长对于二批次是能不去尽量不去,那一批次一志愿就尽量选择保守提升中签率,再或者也可以考虑一批次一志愿仍然冲击,但二三志愿能去一个优于学区内普校的也愿意,当然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一批次录取后不能再去争取补录机会,那就只能在一批次上岸或轮二批次上有所取舍。再或者有的家长一批次愿意去冲,想的是二批次一志愿保守一些从而去避开学区内普校,当然也有家长对于二批次学区所有学校都比较满意,那么,就不用太多考虑保守,还有的家长一二批次都希望一志愿去冲好学校,二三志愿虽然也想去拦截,但也得做好心理准备落普校,因为二三志愿的拦截有效率是不好评估的。
因此,作为家长在两个批次选填志愿上要评估孩子后续争取补录机会有多大,也要尽量在前期多创造机会,如果一批次前能有一些承诺甚至保底,就相对好报很多,相反,评估下来自主机会并不多无保底,那就要权衡二批次学区派志愿顺序,如果评估下来学区派轮空风险感觉也较大,家长希望尽量避开普校,那就考虑一批次保守冲击或保守拦截。
何为保守,保守肯定就是避开热门校,像小强这种热度高且覆盖全区域的,再比如大家明知区域里的大热校,保守可以选一些优普甚至是单纯好于学区内普校的学校。
要素5:加强学校了解,给与普校更多关注
现在各区主流升学方式都是摇号,而摇号基本都有学区概念,在各个学区学校分布上,秉持均衡分布原则,每个学区内都有不错的学校也有相对普通一些的学校,这些普校往往会让很多家长谈之色变,但从我接触的往年众多初中在读家长案例反馈看,普校在读家长反馈出来的就读感受和当初小升初阶段家长理解的该校情况是有比较大出入的,这也是因为近些年在校额到校和摇号均衡政策影响下,很多普校有了十足的发展,因此,家长不能用有色眼镜去看待普校。
家长对于学校的了解非常必要,因为填志愿时会面对众多学校的选择排序,而大部分家长对于好学校的了解有限,更多都是听别人说很好,其实对于好学校好在哪并不了解,是否适合孩子也不了解。而普校因为不想考虑,更是不会去多放精力了解,但到了摇号阶段,如果没有明确的保底或者dz机会,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不去哪所学校或者去哪所学校,尤其是学区派位还要求必须不重不漏填报的情况下,对普校完全未知就等于是瞎报,而当一个家长对学区和区域内普校有一定了解后,会发现其实有些学校发展现状不错,如果一
类校冲击不成,去到这类普校也能接受,那您的志愿填报选择上就会很有层次,也能让前几个志愿录取上更加有效,最终核心目的就是避开最不想去的。
要素6:校额新变化影响
前年开始校额到校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来只有普校可享受改为了所有初中(含民办)三年后均可享受校额到校,但没有公布具体名额等细则。只此一改,就会影响很多家长考虑方向,早前普校和优普独有的优势在未来会变小,之前一直位于不上不下位置的民办和区重在有校额到校后会得到更多家长关注,当然一些优普之前热度高不单纯因为有校额,所以在改革后这类优普仍然是热度不减。
对于校额到校这事情目前没有细则也不能瞎猜,但从西城目前公布的细则看,未来普校拿到的校额到校指标人均占比还是要高于之前没有校额到校指标的学校也就是说利于中上等学生去争校额,而一些口碑好且体量大的学校(小强,区重,民办)这些可能未来的指标总量大于普校,但因为人数多,人均占比并不高,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来说这类学校的校额才更有优势。
要素7:住宿和学费也要考虑
海淀虽然有公办寄宿,但实际上报名公办寄宿家长后续可以和学校商量走读,但海淀有些民办要求必须寄宿(例如海外和师达)而且有些海淀新起来的公办因为地理位置远也不得不考虑住宿(例如十一北校,十一科学城),住宿这事情每年我接触的家长里大部分考虑的是能不住最好不住,最终实在不行住也能接受,还有一些是坚决不接受住宿,非常少部分的家长是坚决要选择寄宿的,大家出于安全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虽然现在学校普遍管理严格,但家长确实不放心,甚至宁愿搬家也不寄宿,但从我接触的初中寄宿学生家长反馈看,普遍都认为学生在学校寄宿的学习效率要远高于放学后在家学习,归根结底,是否寄宿更多看孩子自己的接受度,家长主要是过了心里担心那一关,没有必须住不住的定义,但填报志愿前这是必须要讨论确定的。
还有需要提醒的就是费用,目前民办校虽然摇号,但也需要高额费用,有些家庭客观因素影响不方便支持,在填报志愿阶段就要看清楚各民办的学费,住宿费等,真等最终录取才发现后悔就晚了。当然不在乎预算的家长,民办的一些不错的学校目前水平大于等于很多老牌公立重点校,在摇号上也相对会比摇中老牌重点公立校的概率要高,毕竟学费让填报的人数比同类公办要少,从而提升中签率。
以上的因素是我在接触很多家长填报志愿案例过程中发现比较中出现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供大家填报志愿时参考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