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杯赛备考琐事
最近,很多机构都在如火如荼举办各种特训班、刷题打卡活动,为自己的学员针对性地对寒假的各大赛事进行特训。
研究各机构的教法和备考资料、策略,一直都是我的兴趣。
不少机构分类整理出迎春杯、华杯赛的真题,让学生自己先做。
孩子们做完之后提供批改、视频讲解、答疑等一条龙服务。
我观摩了几个机构的真题视频讲解或书面解答,发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老师的真题解答当然都是正确的,但……怎么说呢?
很多时候老师们所使用的方法,也太“高级”了吧。
所谓“高级”,就是小学生做的题目,使用了初中、甚至高中的数学方法来解决。
这对于985大学毕业的奥数老师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但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真的挺难理解和消化的。
空口无凭,举个例子。以下是华杯赛在过去这个2023暑假夏令营的真题:
我看了几个机构的解答视频和书面解答,老师们普遍都是使用通项公式来解决的。
他们要求孩子先自行“观察”出通项公式,然后在以此为基础,再展开计算。
先不说找“通项”是高中课内的知识,就算孩子们都很厉害,能完全理解、消化通项,那么谁又能保证在比赛中,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迅速“观察”出还算挺复杂的通项公式?
这个方法不是不行,只是对小学的孩子不容易消化,而且施展起来稳定性也不好。
通用性的方法才是主流。
只提出问题,不给解答可不行。
于是,当我“吐槽”完,就请小O同学把他在三年级时考这份卷子在考场上用的方法再写了一遍:
我看完之后,不禁长叹一声:
这,这,这似乎也不比直接强行观察出“通项公式”要好太多。
小O中间应用到的那个公式,估计知道的人也不多吧(虽然小O顺手也给出了公式的证明过程)。
据他说,他用到的那个公式和证明思路来自于刘嘉老师的大作《明心数学资优教程》。
要不直接观察、归纳,要不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见《很多教辅书,其实不是用来做的》)。
华杯赛的真题肯定是不容易的,大家一起努力吧。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