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人大附中的孩子,从小到大的历程有哪些?
-
-
梁老师
北京小升初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69 浏览
RDFZ一个神奇的存在,抛开天才智商高的娃不说,平凡的孩子考上RDFZ是不是从小一路鸡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考上?课外班辅导班兴趣班一个不能少吧?还有真的如外界所说RDFZ的孩子的父母要么高知、要么高干、要么高官吗?毕竟优秀的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一点不例外。那么考上人大附中的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历程有哪些?近期小海在知乎平台发现了关于该内容的讨论,一起来看看吧!
我从小一路划水,甚至于小学没有课外学过英语,甚至于五年级下学期才开始好好学奥数(不要学我orz)。一开始几乎什么都不会,不过老师很nice,就逐渐会了,吹爆。然而之前,我三年级暑假被小学老师推荐,瞎考蒙进了仁华(虽然我认为是因为语文考的好+常识题巨大多得分);然后被叫去裸考乱七八糟奥数竞赛(如什么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啊华杯赛啊之类的),也有得奖。其他的占坑班(天哪这是什么古老久远神秘名词)有十一学校和101,英语水平在坑班里从得十几分到扣十几分,感激。参加了101交响乐团寒假营,文化课考得想来比其他人好。结果最后101不让我考钢琴特长生只让我考合唱,还拒了,悲伤。早培夏令营我第一轮就被刷了…所以六年级主要在练钢琴和声乐,十一的选拔考试报错了报成了艺术特长(本来要报考语数英的那个),我考完声乐以后又主动加试钢琴。最后钢琴声乐都录了,但没去。我钢琴和合唱上的练习分别从一年级、三年级开始……结果特长生考人大附中的时候惨被拒,非常悲伤。不过后来又被人大附中点招捞上来了。现在看来,特长生考试其实是我向人大附中第二次展现实力的机会lol。然后因为在小学还比较outstanding,所以在小学也参与了很多我们小学第一年参赛的比赛。总之就是努力尝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果发展得都不太突出。初中,我因为没有数理基础,就觉得自己分不到什么靠前的班,不过可能运气爆棚,然后被分到了十班,感激。那年是第一年人大附中实验班不按号来,所以后来知道我居然在第二实验班。记得当时一个老师说“你们是实验班”然后我们班同学集体“我们不是实验班,是十班(手动狗头)”。初中的我看着我同学们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同学们都超级棒,我觉得要努力追赶他们)中考差分数线两分呜呜呜呜呜呜呜全初中考得最差的一次(然而进学校以后我反倒考进了合唱团,所以中考是被特长生捞了上来)高中分班准备了一下,因为我当时非常担心艺术特长生身份对分班有影响。结果发现这个担心真是没有必要……我居然蒙进了第一实验班(感激)hhh真实德不配位。初中高中同学一级棒,老师也很好。我家长也都不是什么高知高干高官。同学家里也大部分都是中产吧。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EDP(早培班)的点招生,虽然自认为智商一般,但是智商测试的时候运气极好,蒙对了很多,拿了A(超常),最后稀里糊涂的进了EDP。言归正传,说说我小时候说怎么考上rdfz的。(注意,这里是只指考取,去rdfz的途径很多,什么推优之类的不在此列)我兴趣班什么奥数班是上过。奥数起步很晚,三年级进入高思学习,在一个很普通的班型,四年级成功考入尖子班最差的那个班,五年级进入中等程度的尖子班。这与家长广为流传说考早培班要从一年级待在集训队严重不符。然后英语学了一点新概念》,语文没上过。清华附人大附坑班都占着,不过那种课也没什么好学的,就是为了占名额。然后奥数中传说中的四大杯赛:华罗庚杯,迎春杯,走美杯,希望杯。希望和华杯我没有参加过,走美三四五年级一等奖,迎春四年级一等五年级二等。没有特别准备,然后成绩在当时也不算顶尖,比起我有的同学是华罗庚杯金奖我应该是个菜鸡。英语的什么KET,PET,FCE,三一通通没有考过。作文比赛没参加过。智商测试:找规律,看人品,没啥好讲的,测试成绩A和B进入下一轮(也许有C?三天夏令营:考察现学现卖能力,也没啥可准备的,我就不信你能准备的出来,我们当年化学最后一题给了白磷的结构,让算键能,准备之后命中几率太小。(但是根据题目信息很多同学都做出来了)还有辩论和才艺展示环节,我都参加了,估计还是有点用。面试:有关夏令营生活的提问,很常规,最喜欢的老师和科目,考智商的时候紧张吗之类的。所以你看到,其实学不学各种奥数英语兴趣班,对最后整套流程走下来考取rdfz,其实没有过于明显的关系。我的同学有一小部分的同学小时候没上过奥数英语,最终仍然走入清华北大。我们家庭背景比较相似,但大部分也就是公务员,医生,高校教师,是很正常但是略有学识的群体。至于你问智商的问题,我只知道的在初中进入的时候,的确会筛选一下,但考高中纯靠成绩,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反正我们这一届厉害的同学再智商测试中相反拿B(优秀)的更多。而我,虽然拿A,但是是我附中的小菜鸡。
|作者:小雨飞龙
|来源:知乎
|日期:2020.03
大概一路玩过来的吧,除了对数学是真的特别喜欢之外剩下两科真的是一点都不会。小学时没写过英语作业,因为老师从来不管。语文倒是学一点,不过到了高三都没学明白。当时初中分班考试的时候,英语和语文的答题卡几乎都是瞎填的,因为连题目都看不懂…只有数学是认真做的然后四五年级的时候因为每周末要上两个小时的占坑班(哇这个名字好熟悉)而晚上发愁到睡不着觉,好几次因为不想去上占坑班而哭了一晚上。每周末写作业都愁到不行,因为真的不想写…………然后作业就以糊弄为主吧,比如作文一句话能分成两句写的话绝对不写成一句,因为这样能多一个逗号成绩的话…我小学在东城读的。我们小学在东城也不是什么数一数二的小学,我们班也不是最厉害的班,然后我成绩在班里也就是中下游吧。只不过从小喜欢数学,数学一直还可以。小学的时候各种杯也拿了一些奖。四五年级的时候每周末只有一个辅导班,就是数学,在顺天府学上的,当时大概在同年级的一千人左右里能排到前40吧,不过数学也没有特别出众,也就是普通的还可以。当时是五年级的时候参加了rdfz早培的考试,考了三四轮,最后好像是在第一轮面试的时候给刷下来了。后来第二年,六年级的时候给我打点话说让我去学校里谈一下(最开始还被认为成是诈骗电话了…233)。本来都觉得可以直接上我们家楼下的文汇了,但最后居然上了rdfz,感觉还是挺惊喜的。
|作者:纯熙
|来源:知乎
|日期:2020.03
幼儿园小学都是北大附属系列,学习呢还可以,奖也都得着,但是从不是第一名那种。奥数的话五升六暑假偶然间接触,班里去了早培的同学假期去旅游,奥数班名额空了出来,他妈妈和我妈妈关系不错就让我去体验一下。开始上奥数之后很痛苦,一百五十分卷子打二三十那种,每次上完课都是噩梦。好在当时老师很好很信任我,我至今感谢他。奥数一直就那么学着,我绝对不算其中拔尖的,勤勤恳恳自己啃完全部仁华的书。升初中的时候本来够资格直升北大附中,被我拒了,当时的班主任还很惊讶。去参加夏令营,好像是可以选进早培或者正常本部,就选择了本部。觉得早培并没有很适合我的发展,进去也就是受摧残。小升初分班,我记得语文考前我在车里看字典(?),然后居然考了一个看到的字。奇奇怪怪就分进十三班,当时本来还以为是第三实验班安慰自己没关系,后来发现是第一啊。班里有很多很好很厉害的人,他们好像从小就相互认识、一起上课蛮久,但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没有什么德智体美各种兴趣班的。品德上是个正常孩子,不会干什么出格的事也免不了淘气;智力上高于总体平均,但在高手云集的群体里面也就算个普通人吧;体育就一般般,不过经过勤恳训练考试都不差。没什么特别的,兴趣班就是哪科差点上哪科。至于特长那就根本谈不上咯。非要说就是从小擅长文科也喜欢文科,全年级也算有个名字吧。初中的老师们都是最最最好的老师,到现在还会经常思念和看望他们。初中的朋友们也成了我现在最亲的一群人,其中有一个和我在一起快五年啦。中考发挥的蛮好——我一向大考发挥的不错,以及还有签约保障,就毫无疑问地直升本部高中。第二年正式分文理,开始认真了一点,大概就保持清北线以内水平,什么机会也都没错过。高三就继续好好学习咯,偶尔逃个体育课和朋友买吃的,每天中午和男朋友见面吃饭,成绩在一模之前都是波动上升状态,最好的时候学校第一第二名、区里第三第四名的样子吧。一模惨败,直接跌出去四十分,恰好那次开会让前几名上前去,也没有我。总而言之,很伤心的心理阴影。高考正常发挥——就凭没拿到市状元就知道绝对不是超常哈哈哈。去家附近的一个面积不算太大的学校读个别人眼里不好就业的奇怪专业。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日期:2020.03
个人经历的话,感觉也没什么特别的。小学的时候就是课内成绩还可以,然后看了不少课外书……鄙人不善于数学,所以奥数一直学得马马虎虎,也就拿过一些三等奖(捂脸)因为中学可以上qhf所以小升初没什么压力,也没上过什么坑班。后来机缘巧合得到了上rdf的机会就去了,现在看来是一个不令人后悔的决定。初一的时候也没什么排名的概念,大概就是懵懵懂懂跟着老师学,所幸遇到的都是特别nice的老师。后来有一次期中/期末因为运气考得特别好被老师表扬了才开始“折节读书”。初三的时候一直把rdf高中部当成努力的目标,也幸运的考上了。总之,自己作为rdf学生可能并不那么强,但是应该说从平均水平上而言rdf筛选的是很优秀的学生(可能是因为盛名在外的马太效应),而且也能招聘到非常优秀的老师。在很好的同伴和老师的带领下,自己才能发展的更优秀。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日期:2020.03
简单说一下吧,当年仁华学校,然后就是人大附中初高中一直读下来。高知家庭确实不少,总体来说多数同学家庭条件在北京中等偏上,有小部分特别好的,也有小部分达不到这个中等偏上的,多数家庭在北京算是中产偏上的家庭条件。共同点可能是家长平均的文化水平较高又很重视教育。
|作者:密室玩家
|来源:知乎
|日期:2020.09
我爸清华毕业的,体育特别好,从我两岁开始就训练我弹跳,五岁的时候被体操队教练看中,但是我父母不舍得我吃苦就拒绝了。我爸教会了我侧手翻、倒立,平时有事没事就让我劈叉、下腰。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给我报过很多兴趣班:围棋、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每年冬天会去滑雪。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参加校田径队训练,可惜五年级参加比赛没拿到名次,六年级就上了早培班了。我从小爱做手工,在rdfz的夏令营里因为做了一个结构是全班第一而且正好那节课是我们班的直播,就把我录取进早培班了。在rdfz我学了好几年陶艺,上过滑雪、马术课,还特别喜欢橄榄球。运动会上也拿了很多奖项。因为特别喜欢密室逃脱,所以打定了要学空间设计。密室逃脱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大众点评上搜全北京最贵的密室让孩子玩一遍,成长不是一点半点。我父母还经常带我旅游,给我选择的空间,喜欢去就可以多去。直到渐渐长大了不喜欢和父母一起玩,他们也就和我分开来各玩各的了。唯一的遗憾是高中的时候没有人给我正确引导,让我去准备艺考。高中毕业以后很多人都说我应该学编导。我比较想学的是舞台设计,做置景。高中的时候错过了,以后也许还有机会。现在我学的专业就跟做手工有很大关系。特别感谢rdfz的陶艺课。未来有一天可以回北京安家的话,我还是首先想设计一个密室逃脱主题。小时候锻炼身体,身体底子好,不容易得病,这就是清华毕业的老爸教给我最重要的一份技能。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啊。
|作者:刘洪勋
|来源:知乎
|日期:2022.09
人大附中有一些富贵人家父子弟,但不多,绝大多数还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当然可能中产居多,毕竟泡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一以及买或租学区房也是需要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大附中的孩子踩着鸡娃的点儿报着各种辅导班一路走来的不少,毕竟不拼是不太容易进这所学校的,但也有一些没有报班或者很少报辅导班的孩子,只是比例相对低一些。回到这个提问本身,说说自己家孩子考到人大附之前,小学初中是怎么过来的。自己的家庭情况很普通,家人无官无职,也没有千万家产(有一个提问是人大附孩子家庭是不是非富即贵家产千万以上),只是解决了温饱。坐标是郊区,小学初中都是家门口就近入学,没有坑班没有择优没有点招,既没机会选择,家长也没觉得自己娃是天才需要一路择优,所以就随了大流,也没有像个别朋友那样千方百计把孩子弄市里读书。当然也觉得这样孩子压力小至少保证睡眠,家长经济和精力压力也小。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决定孩子走什么样的被教育路线。比如想把孩子培养成人上人那样的精英,或者认为自己孩子是天才,那么大概率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孩子学不死就要往死里学,给五六岁的学前儿童报6、7个培训班的我见过好几个了。我的理念是,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什么成长阶段干什么事,不拔苗助长,不牺牲童年的快乐。教育目标是,将来孩子能自食其力地做个中产,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学期培养专注、思考,寓学于玩,比如玩的时候随时识别玩具、画报、环境中的字,观察动物、植物。入学后培养自己的事儿自己做,二年级以后自己检查作业家长只负责签字,先完成作业后轻松的玩,鼓励多尝试,重在参与、了解,看轻结果。小学到初三,辅导班只报过非课程同步的英语,其他的只学一个乐器,培养一下书本以外的兴趣爱好。至于奥数,我觉得小奥是以技巧为主,学了就会不学不会,没必要折磨孩子,培养思维的方式很多,生活中多思考也是培养思维。也参加什么走美杯数学竞赛,希望英语比赛,但不参加针对性的培训,演讲比赛。进入初中,只在开新课程(几何、物理、化学、生物)时,和孩子讨论一下,则即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平时要求,初一初二尽80%的努力排名在前20%就好,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疲了,学得厌烦了,初三再尽最大努力冲中考,冲一下市里重点高中。课外班仍然只有英语。由于家长的佛系思维,孩子的童年,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小,是轻轻松松走来的。但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也为适应高中和大学生活打下了基础。人大附本来不在我们那里招生,也没有参加过奥赛没有点招提前签约的机会,也根本没想过成为RDFer。但,那年中考,人大附统筹一有一个名额,中考成绩有了选择的机会,也就上了人大附中。上人大附前,也有朋友说郊区的孩子进了这种学校压力大,学得好的话学校排名二三百(很多年前也招生)。不过,我们要求不高,以人大附中的资源,感觉能进就行了,总比郊区资源好吧?幸运的是孩子分班考试进了第一实验班。
|作者:千步生莲
|来源:知乎
|日期:2020.11
小学在中关村三小。我深刻的记得小学六年我没有上过一个学校内的兴趣班。为什么呢?因为别人上兴趣班的时间我都在上奥数。从二年级开始就上高一年级的奥数班。不过现在想想挺感谢这段经历的,或许是它让我中学数学一直都不错(中考118/120 高考144/150),当然北京数学也简单。从小学电子琴,参加过一些小型比赛拿过奖,学到大概四五年级考过了十级就没再碰过了。现在大学了才觉得自己挺喜欢音乐的有点后悔,几个月前开始学小提琴。
初中并不是很好,就是一个普通区重点,但我在实验班,在初中成绩挺好,基本不会出班里前五,还有幸拿过一次年级第一。说实话我初中比小学轻松很多,因为几乎没上过课外班了,就初一一年为了初二要学物理上过一年物理,其他任何科目都没有补习过就只是在学校上课。我真不觉得自己初中比别人少玩了多少。我爸妈还经常开玩笑说但凡有人找我出去玩我一定有空。考上人大附中真的很幸运。说实话我以前从没考虑过,给自己定的目标一直是北大附中。我们那届是考后报志愿,看到位次觉得自己有希望上人大附中第一志愿就填了,最后结果只比录取分数线高一分就上了。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日期:2020.07
我家是北京土著,中关村那几个小学的,赶上一个特别有上进心和经验的老师,家长圈子是清北中科院。从3年级开始准备小升初,从此寒暑假和周末都搭进去了,我们这届孩子多竞争激烈,从1年级奥数,3年级开始蹲清系的坑班语文这时候有了很大提高,5年级裸过了fce,暑假rdf入营,最后小升初拿了7张票来了rdf。年排最好的时候是十几名,一般就20多名,单科进过前5。初中感觉还不太累,不过初三还是挺辛苦的,为了最好的高中也值得了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日期:2021.11
海淀山后家庭,山后念完的小学,知道坑班但一家人都觉得是江湖传说,咱们这家庭算了吧,没重视没去。这个时期出于兴趣特别喜欢看书,周末日常坐好久的公交进城去中关村图书大厦。也不管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闲书瞎灌一气。在西二旗某校念的初中,一届几十号人中考平均分400多一大半人没上高中那种,中考考去的人大附,中考分数录的英语实验班,对分班考试没有任何想法。然后“卧槽分班考试上午还会上半天课啊”,分班考试中午就去书店找相关章节,用着当时的moto c118手机掐着点下午去考试,考完还会听后桌的哥们吹逼(上了大学我们都还有联络)。然后考到第一实验班了。现在和高中同学在微信群里还会讨论“现在环境从小就好卷”,“现在题目这么简单放我在现在考分分钟考不上人大附”,“现在的规则看不懂”之类的。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日期:2020.11
每个寒暑假周六日都泡在某庄(当然我数学一般般,远远不够竞赛水平,我也不是早培的童鞋~)
|作者:飘然而去
|来源:知乎
|日期:2022.11
我是21年从人大附中考到北大的,和大多数人印象中典型的海淀家长不同,我父母对我的学习态度是比较佛系的。我小学前五年都没有学过任何课外内容,直到五升六的暑假才迫不得已开始学奥数。但这也不是他们逼我学的,是我认识到再不学自己真的没学上了,自己说要去学的。那阵子学得真的很努力,发烧生病还在坚持上课。后来阴差阳错进了六小强,因为小学阶段课外班上得少,一开始成绩不怎么好,年级300多人排100 多名的样子,班里的大佬还隐晦地表达过嘲讽。我性格是比较要强的,受不了这样的刺激,从初一开始就全力学习,后来初三期末和二模都考了年级第一,中考虽然考得没那么好但也裸分进了人大附。不过这也不是父母逼我学的,是我自己不甘心落后于他人所以主动去学的。中间有一段物理学不会,我还要求父母在外面给我报班上一对一来着。上了人大附以后就比较顺风顺水了,学习上基本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没有付出过超出周围同学的努力,只是偶尔有哪一科出现短板还是会出去上几节课。高考发挥稍微有点失常,不过也压线进了北大。高考之前我父母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认为我只要有学上就行,我倒是自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北大。所以我能考上北大应该主要是靠自己的内驱力,而不是外界的推动。我父母在学习方面给我的最大帮助,不是督促我学习,而是告诉我无论何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我自认是一个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大考之前总是会焦虑,正是因为他们对我没有任何要求,我才能以一种相对正常的心态去参加考试。如果他们动不动就把“你一定要考个好大学”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我觉得我一定会心态崩盘。
|作者:luyutai
|来源:知乎
|日期:2022.11
如果认真地回答一下,那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大概就是”运气“。你没看错,就是运气。北京和上海这种地方很早就开始极为极限的内卷了。基本上大致是从85后开始,因为85后基本上是第一批恢复高考之后的来京大学生留京之后生的小孩。我是90初,初高中一直都在西城那四所学校的实验班,无论初高中班的清北率都要比人大附高一些。我们当时班里的同学的父母基本上都是65年前后出生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外地来京的大学生或者大学毕业后工作调动进入北京的。那个年代的本科大学生类似于现在的985、211学校的学生。但是,我们同学的父母的大学也并非顶尖,很少听说有所谓清北、华五这类学校的(当然,那个年代大学生的水平并不像现在这样有着很严格的层级划分)。这句话所想要表达的是,小孩在北京想上清北、和任何外省市一样,是一个大概率看天赋的事情。而这种天赋实际上和父母本身的基因、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但并不强相关。也就是说,清北毕业的父母群体和211毕业的父母群体在小孩是否有清北实力上这一点大概率相差不大。因此,最后的结论相对而言可能是让你比较失望的。就是说,小孩能不能上清北,有90%的原因都取决于他自己生下来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的话,你之后18年无论怎么培养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他是这块料的话,那就很简单,跟着卷就完事了。如果你觉得你的小孩对这条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抵触,那就周围人怎么卷你也怎么卷。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日期:2022.11
人大附到清华北大的学生。我家长大概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我鸡兔同笼之类的问题,然后小学低年级报了学乒乓球羽毛球击剑书法围棋之类的兴趣班,高年级报了点奥数班,会跟我一起听课做奥数题,后来我就进了奥数北京队被人大附招走了。进中学之后我家长就没管过我学习了,按部就班学,偶尔在我的要求下报一两个竞赛班,后来就竞赛进集训队保送了。总之就是小时候引导引导,上中学就当甩手掌柜了。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日期:2022.12
我是初高中都在人大附 (不过说来难听...我是靠钱 关系户进的初中 高中也在icc 也就是出国的国际部 今年已经是在人大附的第六年了)我小升初那会儿还在流行小奥 人大附初中实验班的几乎都是搞奥数进来的 但是我初高中六年来 国家也是颁布了不少的政策 尤其是去年的双减 不知道这个到底对于现在的小升初影响是怎样的进来人大附的几个方法 1. 小学打竞赛 2.特长生 3.学区房 4.关系户(官/钱)5.人大教职子女 6.全区抽签 但是现在离我小升初已经有五年多了 我估计整体大方向在以公平且随机的全区抽签来发展 所以我也不清楚前几个方法是否奏效人大附初中大概分三个部门 一个是初中部 一个是早培(这些就是高智商人群 我这种菜狗就别想了)还有一个是三高足球基地(搞足球挺烧钱的)话说回来 不要总觉得人大附一定总是最牛的 只能说人大附初中鱼龙混杂 有大佬中的大佬 也有每天AJ 椰子 换着穿混日子的人 像个大染缸吧 很多牛娃进来反而也会被后者影响 进了人大附初中并不能说明什么 因为这里面进到人大附高中的连一半都不到 高中也是一个道理 人大附高中进清北的远不及一半 也有普通班的人去了末流985。|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日期:2022.11先分析初中
1,特长生
2自己努努力,当人民大学的老师或者人大附中的老师,实在不行当人大附小老师也可以
3卷孩子,卷英语和卷数学两条线,孩子从小学开始996,四年级背四级词汇这种
3自己努努力,赚个几个亿或者当个大官,教委系统的可能小官也成
4撞大运,排位名额
高中
1特长生子弟如上
2玩命卷
3学竞赛提前签约
4选一个差一些的初中,校额去人大附中。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梁老师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