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北京中小学特色课程”有大招",多区开展地道京味儿课...

日前,市教委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指南》,进一步规范本市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工作。
《指南》中的北京特色地域文化教材要求学校上好地方课程,那么什么是地方课程?北京各中小学又是如何上这些特色课程的?
依照《指南》,地方课程教材包括7个开发方向。其中之一的北京特色地域文化教材,主要指体现北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相关的地方课程教材,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材,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北京红色资源等。
地方课程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关注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反映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的课程,上好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区域课程建设改革,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文化情怀,从长远来看还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话不多说
快一起走进校园
旁听具有“地道北京味儿”的课程吧!
先来看看
海淀、平谷两区的地方特色课程
海淀区
三山五园打造“金名片”

图/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周丛老师
做《玉泉山下的京西稻》研究课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2020年,“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创建目录。
海淀区依托三山五园,在“海淀历史与文化”课程中专门开发了“三山五园”单元,包括明代皇家园林、清代三山五园、万园之园圆明园和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4课内容。

图/学生在玉东公园做自然笔记
海淀区还与圆明园、香山公园等资源单位合作,录制“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香山红色文化”等50节研学实践活动课程,供学生教师学习使用,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图/海淀教科院宋世云老师讲授
三山五园视频微课
据不完全统计,海淀区目前已有几十所学校开设了与三山五园相关的主题课程,并通过自然体验教育、文化遗产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环保责任教育等不同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载体和机会。
平谷区
引导学生走进可爱的家乡

教材共分为4个单元19课内容。
第一单元 平谷概况:悠久历史、地理概况、青山秀水、便捷交通。
第二单元 平谷名片:大桃之乡、观赏石之乡、提琴之乡、书法之乡。
第三单元 平谷文化:古迹遗存、红色记忆、丫髻山、平谷方言、民俗文化、桃文化。
第四单元 平谷旅游:自然景观、最美乡村、乡村民俗游、特色果品、土特产品。

下边还有学校特色课程
更精彩哦!
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小学
前门小学开设了京剧校本课程,并推出富有浓厚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民族文化》教材。
在美术老师王奥青的课堂,孩子们创作着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的京剧脸谱,有的孩子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英勇无畏的花木兰,有的学生喜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豪情盖世的曹操。

孩子们在创作艺术品的同时,通过了解历史故事、学习民族文化,树立起担当意识和高远的志向,培养出家国情怀。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朝外校区
朝阳门外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是朝阳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心和涉外窗口。学校充分挖掘教育元素,研发“朝阳门文化”系列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庙宇文化四大模块精品主题课程。
课程引领学生以问题驱动为抓手,通过文献资料、历史书籍及校外实地探究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以研究报告、微课视频、文创作品、主题活动等呈现方式展现合作学习成果。
同学们将寻访探究的文化印记创编为戏剧《朝外故事》,借助东岳庙的小童子、朝阳门的穗婆婆、日坛的老柏树之口,鲜活生动地讲述朝外地区的历史变迁故事,讲述着自己家乡的文化发展故事,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

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所处的上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京西稻就是海淀区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
学校设计并开展了以“2035年如何还能见到京西稻”为核心问题的综合课。孩子们自主成立了“稻史馆”“智慧农场”“稻香酒店”“美食家”四个项目小组,化身京西稻“历史馆讲解员”“种植者”“保护者”“美食家”“酒店经理”“商店店长”:
“稻史馆”的“讲解员”们制作了时间轴讲解图,并撰写了精彩的讲解词。
“智慧农场”的孩子们讨论智能大棚、播种机、收割机、虫害检测人的设计图,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模型的制作。

北京市大成学校

北京市第九中学

图/学生到现场进行参观

图/学生们探究古碑
北京市通州区贡院小学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