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高含金量赛事|大学篇

梁老师
梁老师 北京小升初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61 浏览




编程赛事活动如雨后春笋

“中小在中小学阶段推广人工智能及编程教育,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提升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发现和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广大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各种编程赛事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长和孩子们有的茫然不觉,有的应接不暇;你了解哪些是普通的编程活动,哪些是信息学竞赛吗?你了解孩子所在的年龄段适合参加什么类型的信息学竞赛吗?你了解信息学竞赛晋级体系吗?你了解各个编程活动的含金量吗?本贴针对孩子们大学阶段能参加的一些编程赛事活动做一些简单介绍,给想要入门的家长和孩子答疑解惑。


大学阶段                 



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需要以更高层次的理论课程和实践为主,辅以社会工作,但他们同样有机会参与到编程竞赛这一头脑风暴中,其中最能展现大学生编程和算法能力的赛事莫过于ACM-ICPC。作为在全世界都受到了广泛认可的比赛,每一项至少是区域赛级别,且不低于银奖的 ACM-ICPC 奖项,都是大学生简历上相当具有含金量的一笔。很多中学信竞选手也会选择大学继续参加ACM作为中学信竞路线的延续;除此之外,CCPC、蓝桥杯、CSP也是不少大学生都会参加的编程赛事;还有许多知名互联网公司也会冠名举办各种编程赛事。

一、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ICPC)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年度竞赛,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要面对的“单打独斗”——自己做好思考、编码、调试改错所有环节——不同,ACM-ICPC 要求参赛选手以团队的形式代表各学校参赛,每队3名队员。每位队员必须是在校大学生,且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并且每队每年最多可以参加2站区域选拔赛。虽然如此,每次 ICPC 赛中,榜单前列也会出现中学生队伍的身影,他们的队伍名前会打上星号 *,表示这支队伍的成绩不计入排名,这些优秀中学生是中国未来计算机科学发展路上最年轻的生力军。

图片

ACM-ICPC赛事由各大洲区域预赛和全球总决赛两个阶段组成。决赛安排在每年的3-5月举行,而区域预赛一般安排在上一年的9-12月举行。原则上一个大学在一站区域预赛最多可以有3支队伍,但只能有一支队伍参加全球总决赛。比赛期间,每队 3 位队员只能使用1台电脑,他们需要在5个小时内使用C/C++、Java 或 Python中的一种编写程序,来解决7到13个问题,如何分配时间以尽可能追求快速解题、提升排名,以及每位队员如何分工:写代码,思考算法或是完成数学推导,也成为了每支队伍的重要课题。与中国国内常见的 OI 赛制不同,ACM-ICPC 有自己独有的赛制(一般也称为 ACM 赛制):每道题必须对于赛前设置好的所有输入数据都输出正确答案,才算作通过这道题(Accept,简称 AC)。区域赛一般分别按10%,20%,30%的比例颁发金,银,铜奖,即一般情况(300 支队伍)有 30 支队伍获金牌,60 支队伍获银牌,90 支队伍获铜牌,其余队伍获优胜奖。 
同样是严肃的智力诉求,ACM-ICPC 的功利性较面向中学生的青少年信息学竞赛弱一些,而观赏性又强一些,从以下几点可见一斑:每次比赛的前 4 小时,比赛现场和网站上都会实时显示每支队伍的题目完成情况,而最后一个小时榜单会停止滚动,称为封榜,最后一小时发生了多少惊天逆转,只有在赛后才能揭晓;每支队伍做出一道题后,会收到一支气球,且每支队伍在报名时,可以给自己的队伍起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队名,因此在激烈的智力性竞争的反差下,饶有趣味的队名,配上一旁的气球海洋,也成为了 ACM-ICPC 竞赛时而“出圈”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目前,凡是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国内高校,几乎都在 ACM-ICPC 赛事上有浓厚底蕴和优秀传统。以清北复交浙等为首的顶尖高校,在世界总决赛中先后屡创佳绩,近年来,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也在赛事榜单中取得了自己的一足之地。上海交通大学更是开设了“ACM 班”,历届学员先后组队出战,代表上海交大取得了三次冠军,堪称国内最强的战绩;浙江大学也曾斩获过一次世界总决赛的冠军。在今年刚结束的 ACM-ICPC 世界总决赛上,在中国队员出境困难、外国队伍不乏算法竞赛历史前 5 选手等不利的情况下,来自北京大学的“逆十字”队伍历经重重磨练,荣获世界第 2,有趣的是,位居世界第 1 的麻省理工学院,其 3 名选手有两名:毛啸和邓明扬,并且包括队伍教练金策,他们都曾代表中国,出战过 IOI,并获得了优异成绩


二、CCPC 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hina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 CCPC)是由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组委会组织承办的,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教育部双重认可的一项国内重要编程赛事。

与 ACM-ICPC 类似,CCPC 竞赛也分为区域预赛和全国总决赛。CCPC 于 2015 年创办,旨在打破美国在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方面的垄断,且希望能更加规范和完善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赛事的体系,将竞赛和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从而丰富高校人才培养内涵。 

CCPC 在选拔过程和赛制上,与 ACM-ICPC 相似,不仅要求队员之间协同作战,也对于队伍不得垄断式参赛提出了要求。CCPC 赛事题目在国内赛事质量较高,从而赛事成绩也具备和 ACM-ICPC 相当的含金量。 

赛事官网:http://www.ccpc.io

三、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大家耳熟能详的“蓝桥杯”,其实不仅仅是面向青少年的创意编程竞赛。早在蓝桥杯创办之初,它就已经是政府、企业和协会联手构筑的人才培养及选拔平台之一了。 

蓝桥杯,全称“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国信蓝桥教育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截至2022年2月,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已举办12届。2022年8月23日,蓝桥杯被教育部拟确定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从而在公立与私立学校的招生考核中,其含金量又上升了一分。 

与中小学生组别的日程安排相近,大学生组别的蓝桥杯3月份省赛、6月份决赛,拿到省赛一等奖才能进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每年举办一次。C++ 是蓝桥杯可选编程语言之一,但与 ICPC 和 CCPC 不同的是,蓝桥杯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 

大学组别的蓝桥杯比赛中,赛制又接近回中学信竞常用的 OI 赛制,每道题提交之后都没有任何反馈,填空题不是满分就是0分,编程题最后根据每道题通过的测试点的数量获得相应的分数。每道题不限制提交次数,仅以最后一次提交为准。所有获奖选手均可获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及大赛组委会联合颁发的获奖证书。 

省赛一、二、三等奖的比例分别为10%、20%、30%。省赛一等奖选手可获得进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的资格。决赛一等奖5%,二等奖20%,三等奖25%,优秀奖不超过50%,且 0 分卷不得奖。


四、CCF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

CCF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简称CCF CSP认证)是CCF计算机职业资格认证系列中最早启动的一项认证。该项认证重点考察软件开发者实际编程能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统一命题、统一评测,委托各地设立的考试机构进行认证考试。该项认证每年大约3、9、12月各举办一次,自2014年推出以来,短短三年内便先后曾共有73个考点,43479人次参加认证,认证影响力与日俱增。 
这是大学生参加的CSP职业认证,和我们前面介绍的CSP-J、CSP-S面向的参赛选手群体不同,其难度并不比初中省赛CSP-J和高中省赛CSP-S更大,实际上近年来有不少学习信竞的中小学生开始参加CSP职业组,取得的成绩比许多大学生要更优秀。
举办时间: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办3次,一般为每年3月(2020年因疫情推迟)、9月和12月。
报名时间:一般在每次考试前一两个月开始报名。
报名费:非会员400元,会员200元。会员只需花50元就可以开通一年,一年内三次认证都可以享受会员价(最近办会员好像暂停了)。
可选语言:C/C++、Java和Python。
参赛要求:无论是否是大学生,均可参加。
分组说明:无分组,每届所有考生都考同一套题。
考试时长:4小时。
考试题型:5道题,都是编程题。一般难度按照题号递增。
考试地点:线下考试,在全国有80多个认证点。
考试赛制:OI赛制,即每道题提交之后都没有任何反馈,最后根据每道题通过的测试点的数量获得相应的分数。每道题不限制提交次数,仅以最后一次提交为准。
往年真题:http://www.cspro.org/ ,注册并登陆后,“报名考试”-“模拟考试”
获奖:认证结束3个工作日后可登陆官网查看成绩,可下载打印带红色公章电子版成绩单。有的学校将CSP成绩作为毕业要求、保研要求或考研免机试条件等,有的公司对CSP成绩优异者优先录取。另外如果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各地区分数要求不同),可报名参加CCF CCSP分赛区竞赛、CCF CCSP竞赛,报名需要另外收费。 

五、各大互联网公司举办的编程赛事

除了以上对于学生身份提出要求的大学生竞赛,不少大型互联网公司都有举办自己的编程竞赛,同时适合优秀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有百度之星、字节跳动 Byte Camp、Google Code Jam等;企业举办这些竞赛的主要目的,是扩大自己在业内优秀人才中的影响力,或直接根据竞赛结果进行招聘;对于大学生来说,去参加这些算法竞赛,除了奖金之外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简历,甚至可能直接得到招聘机会。
以下详细列举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的编程赛事:


(一)Astart 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

百度之星大赛是一项旨在展示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编写代码能力的的年度竞赛,但其不仅对大学生开放,也同样适用于中小学生乃至社会人士。 
从 2005 年至今,百度之星大赛大约在每年的 7 月中开放报名,并于 8 月底公布网络预赛赛题,为期 3 天,参赛者可以使用 C++、Python 或 Java 这些编程语言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算法问题,网络预赛成绩优异者可以进入线下复赛,进行 6~8 小时的编程马拉松式竞赛,来解决百度在实际业务中会遇到的工程算法问题。 
相比起其他互联网公司举办的各类编程竞赛赛事,百度之星大赛的优势在于:每年都会稳定举办,且初赛的赛题难度适中,非常适合正在学习信竞的中小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实际上,能够受到专业性和针对性编程竞赛训练的同学们,在比赛中的发挥未必会差于大学生和社会人士,这也是增长自己学习信心的好机会。 
赛事官网:
http://star.baidu.com


(二)字节跳动 Byte Camp 冬令营

字节跳动冬令营是针对 ACM-ICPC,面向全球高校学生而办的国际顶级训练营,旨在提高 ICPC 参赛者竞赛实力,且为所有计算机精英提供国际性的技术交流平台。严格来说,这是一个需要一定水平门槛才能够报名的训练营,且人数会限制在 120 人之内,对于初学者不会太友好。但往年的 Byte Camp 冬令营总能够请到重量级嘉宾来指导,其中不乏编程算法竞赛史上屡次夺得世界冠军的天才。 
赛事官网:
https://bytecamp.toutiao.com/


(三)Google Code Jam

Google Code Jam是 Google 举行的一项国际编程竞赛,始于 2003 年,目标是为 Google 选拔顶尖的工程人才。比赛的内容包括在限定时间解决一系列特定的算法问题,参赛者允许使用任意自选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来解答问题。 
近 20 年来,Google Code Jam 每年稳定举行,在每年的 3 月初开始报名,4月初开始 Round 1,接下来的几个月再依次举行 Round 2 和以题目极具难度与质量著称,1000 人进 25 人的 Round 3 线下总决赛。Round 1 的题目哪怕对于接触编程竞赛不深的中小学生也较为友好,并且后续两轮的比赛成绩也具有更甚于 ICPC 这类大规模竞赛的含金量,值得尝试。 
赛事官网:
http://code.google.com/codejam
图片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发布于 2024-04-17 15:2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梁老师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