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杯佳作:守望过的各种夜色,随着我去往下一个落脚点

夜 色

高朗博(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高三21班)
YEAR END SUMMARY
黑夜是白昼的影子,它一面衬托和呼应着白昼,一面又和白昼组合成完整的一天;而一个寂静或不寂静、光鲜或不光鲜的夜晚也是城市的影子。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城市里的许多事物都展现出和白天一样或者不一样的面貌来。它们或静或动,或低调含蓄或惹人注目,构成了城市一天落幕时分的样子。城市的夜,是短暂的结束也是承接着下一个白昼的开始。
夜幕降临,城里最热闹繁华的街道会随着商场和超市里灯光的熄灭,变得安静又清冷。街上的行人会在路边随手买一份小吃后,快步消失在如墨砚般深沉的夜色里。在人流快要散尽的时候,小吃摊的香味在风中渐渐变淡,热锅上没来得及擦去的油滴,为一天的营业画上句号。街边的垃圾箱每天都会被喂得饱饱的——它被来往的行人用五颜六色的包装纸慷慨地投食着,可是,它们在深夜里,看着无家可归的塑料袋和叶片在人迹寥寥的街道上放肆地飞舞又落下的时候,也会感到点滴寂寞吧。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垃圾箱无疑是忠诚的护卫,它们与昏黄的路灯彻夜为伴,默默地履行着值守的“任务”,守望城市到下一个天明。
这是我故乡的夜景,一个北方县城的普通夜晚,一个边陲小镇的深沉写照。夜色像这里的大海一样,好似布满了砂石和海草,总是深不见底。在我有记忆以来,无论夏天还是冬天,抑或是热闹的节日前后,这座城市总在夜深不久后安静下来,再由安静到寂静,到沉默。偶尔,我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窗外传来的好似摩托车发出的呼啸而过的马达声。声音尖锐地仿佛要冲出街道,刺破深沉的夜,几秒之后,又慢慢地坠落下去,掉入无底的深洞中去。随声音起落的还有打在窗户上的车灯,它也从一开始的明亮刺眼,转而灰暗下去,跌碎在黑暗里。
又安静了,白月光真明亮。那充满烟火味的声音和光影让学校的夜晚色彩斑斓。即便夜色已深,也有许多学生来往于路灯下,身边不仅有伙伴陪伴,还有脚下长长的、成排的影子。白天因为有其他声音干扰,从路上传来的声音并不明显,而到了夜里,每每有车辆飞速驶过,马达声总轰隆隆地像打雷似的,十分清楚。道路离宿舍楼较远,所以并不会扰民,反而,这些人烟的声音,会帮助深夜来往的路人驱走一些恐惧——若是在我家乡,沉寂的夜会让害怕走夜路的人更加害怕吧。
也许与故乡的夜色深沉相比,大城市总有数不清的绚丽灯光彻夜陪伴,店铺不会在九点就匆匆打烊,有的店铺甚至在白天休息,夜里营业,不同人群的声音也在这里被吸收、被包容。一次,我和同学搭上最后一班公交车的时候已经接近九点了,车上几近坐满了人,我们挤进最后一排靠窗的座位,让窗外各色的灯光一块一块地映在身上。公交车每行驶到一个繁华的街区,便会吞吐许多乘客。乘客们自觉地排成队伍,如成串的珠子似的有序上车和下车。从窗沿的缝隙里飘入车厢的晚风中,总夹着一股混合的香气——也许是饭香和香水的混合气味,甜腻腻地醉人。一路下来,沿途的车声、脚步声和广告牌发出的声音不绝于耳。好似在繁华的都市夜晚里,不应当有一个时刻、有一处地方,是完全无色无味的、是完全落入沉寂的、是完全浸泡在黑暗中的,如果有,就不配称为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
同一片夜色下,繁华的城市用不绝的灯火点缀着无数家庭的窗台,而在乡下,人们在倚栏听雨中静静地入眠。在我童年的时候,每逢春节,我和家人会去老家乡下短暂地住几日。乡村建立在大自然的脉搏上,与城市相比,更容易感受到大自然真实的反馈。于是这里的夜空最贴近它原本的样子——乡下的夜空像张开的网,大颗小颗的星星是落在网上面的闪亮尘埃。由于视野开阔,乡下的夜空比城里大得多,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山脉的边缘。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里的氛围十分静谧,可并非安静深沉。“汪汪”的犬吠不时地从院子里传出,村民们在路边闲谈的声音也融入到周遭的夜色中。屋内熄灯后,坐在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水般温柔的月色,月亮恬静地像位姑娘,独自明亮着。
家乡的夜色深沉似海,都市的夜色绚烂如虹,乡村的夜色明静如月。无论在何地,夜深人静的夜晚总容易带给人遐想——我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一个地方,像一艘船行驶在途中,而每个我曾以为是终点的地方,皆不过是一个暂时的落脚之处罢了。而这些短暂停留的地方,守望过的各种夜色,已经被纳入船舱中,成为珍贵的回忆,随着我去往下一个落脚点。
只是不知,最终,我会停靠在哪片夜空之下的岸堤呢?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