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来得及报KET、PET,就凉凉了?
-
-
梁老师
北京小升初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69 浏览
大家这几天可能也看到不少谈这件事的文章,这是我们谈KET、PET的第一篇,可能也是最后一篇,可能有朋友觉得,都要凉了还说啥嘛,不用关心了吧?我并不这么认为,关注一是为了了解政策大方向,二也为了能更好的规划。KET全称“Key English Test”,PET全称“Preliminary English Test”。KET、PET以及更高阶的FCE、CAE,是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举办的考试,综合测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英语能力水平。全世界很多国家都认这个考试,之前在我国,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承办,这次主动提分手的也是教育部。这个证书一度在很多一线城市受到追捧,热度很高,还有人为了考位跑到网吧,抢不到本地考位,还飞到外地去考。它对标的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欧框就像一个标尺,用初级使用者(A)独立使用者(B)熟练使用者(C)来衡量英语水平,比如很多英语AI课、直播课就说自己对标欧框(CEFR),家长一看,大体知道课程学到什么难度。KET、PET分别对应了欧框A2和B1的难度级别,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
官方对每个级别的综合英语水平,从听说读写各个维度,做了非常详细的定义,大家瞄一眼图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就行,不用细细看里面的英文。翻译成大白话的话,针对A2,也就是KET相当水平,要求大致如下(同样瞄一下就行,不用细究,放这里只是为了方便大家对标):
听——在表达清晰,口音熟悉的情况下,能够理解有关常见日常或工作相关的简单的事实信息,确定一般消息和具体细节。
说——能够合理流利地对感兴趣领域中其中一个主题进行简单的描述,并且连贯的表达要点。读——能够阅读与个人领域与兴趣有关主题的简单的事实文本,并且达到令人满意的理解水平。写——能够对感兴趣领域的多个熟悉的主题进行简单的描写,将一系列简短分散的语言要素组合成连贯的表达。
1 用清楚及标准语言阐述有关工作、学习或爱好等熟悉话题
KET的单词要求在1500词左右,PET单词在3500词左右,魔都的英语要求相对比较高,PET比较接近中考英语的难度。我大致估算过,蛋蛋二年级的水平,估计KET问题不大,PET还不太行。总体来说这是个给青少年的考试,这几年甚至幼儿园孩子也参与了,年龄越来越提前,氛围也越来越焦虑。去年12月,全上海只有一个考点。一家教育机构宣称,200个考位中,自己占到了167个,可以锁定8成以上考位。原先只要500元的报名费,后来要花上4000元左右,溢价了七倍。这些乱象,还被新闻报道了。考位难抢——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考试——更多人拥进去抢——考位更难抢......这就跟出去吃饭一样,排队人多,就仿佛是好吃的证明。越是排长队生意越好,连带原本路过看热闹的,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小一些的家长可能有点纳闷,费这个劲干什么?图啥啊?我们来根据这几类目的分析一下,其实作为衡量孩子语言学习水平和程度的权威考试,如果费用不高,也不那么麻烦,我是有意愿参与的。以考促学,通过考试查漏补缺,了解孩子的薄弱环节,学习目的无可厚非。 要说给简历加分这个目的,其实也情有可原,谁不想孩子有更大把握升入好的学校呢。考试火热,绝不是单纯家长拼抢造成的,这跟机构的炒作、跟背后的择校压力都脱不了关系,甚至于那才是决定性原因。本来好好的一个考试,需要的人去考,不需要的就不考,很正常啊。可是搞着搞着就变味了,就像是看电影,前排的全站起来了,不想站的也得跟着站,即便是孩子没到年龄没到水平也会被拔苗助长,不想费这个劲,也被焦虑、同伴压力逼迫得只能奋力参与内卷。各种考证考级和竞赛,多少是在选择性招生的升学压力下的一种军备竞赛。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证书不等于能力这个道理,但“人家都考了,我们不考是不是就被刷掉了”的恐惧,也真实地笼罩在日常。可能咱们号里的朋友,大部分娃还没到去考试的年龄,但也会或多或少关注,以后怎么办?语言是我们看世界的工具,这一点不因为某个考试办或不办而改变,不管是升学还是工作,语言学习都值得投入时间。就目前的情况看,接连的政策“公民同招”“民办摇号”,在这些背景下,择校热多少能降温。随之而来,一些为了“简历好看”而配套的考试,也会逐步冷却。比较好的结果是,这些考试会逐步回到它本来设立的初衷:为外语基础较好的孩子提供一个系统性测试和反馈的方式,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长处和短板,更好的规划未来的外语学习。就像不搞奥数竞赛,不等于数学没用了,不参加这些英语考试,也不代表就不应该好好学外语。管理和纠正一些对某一些考试和证书的疯狂追捧,是为了不让太多人的时间,投入到收益不相匹配的竞争中去。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知识与能力的增长,人格和体格的健全。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梁老师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