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希望杯的那些事儿
在《小奥杯赛的解锁顺序》中,我们指出了全国性的“希望杯”是区分入门组和提高组之间的重要“分水岭”。
以前我写过《关于YMO的那些事儿》,但没专门介绍过希望杯。
于是,很多人在后台要求讲一讲“希望杯”的相关情况以及备考经验。
关于赛制
希望杯在疫情期间,全部采取线上考试;
现在小学一二年级是线上考的,三年级开始组织线下考试。
一般一年两次,寒暑假各一场。
除了正常的冬令营、夏令营,组委会有时还会选一个地方举办全国性的“总决赛”:
比如去年的总决赛号称“国际性”,邀请了国外(港澳为主)的队伍参赛,在澳门举行。
当然总决赛的费用就要远贵于正常的冬夏令营了。
关于难度
希望杯考察的知识点占比较大的是应用题、数论、计算与几何,也会考计数、行程等。
它最大的特点是考题相对灵活,但难度不算太高。
不过正是每道题单独难度都不大,所以题量较多(个人赛25道题左右;有时还增加团队赛5道题),考核知识点全面,要获得全国一等奖对解题速度、熟练程度、应考心理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机考时(一二年级)个人赛前25道题的顺序是随机出现的。
也就是说,可能一开始就遇到难题,会对参赛者有所影响。当然其实直接跳过即可,回头再慢慢解决。
三年级以上的线下笔试,一般会区分AB卷,题目一样,顺序不同,目的是防止作弊。
关于评奖和含金量
对个人赛来说,全国金奖占比5%,银奖10%,铜奖15%,颁发勋章及荣誉证书——这个比例相比其他另外一些比赛(如华杯)稍微要低一些,但比例低并不表示含金量就更高。
希望杯号称“普娃的奥林匹克”:报名费便宜(几百块),因此参加人数多。由于整个群体基数大,其实获奖人数还有不少的。
相比之下,属于“专业级”的华杯赛尽管一等奖比例稍高(10%),但由于高昂的报名费,每一个敢去参加的基本都是“高手”,所以含金量很高。
希望杯只有填空题(低年级还有选择题),没有解答题不考核“过程”,因此其实也能使用一些取巧的方法和解题技巧。
不过,要想拿一等奖,也有一些门槛和挑战的。
关于表现反馈
不同于提高级的比赛两眼一抹黑,公布结果只有几等奖其他啥都没有;
入门级的比赛(希望杯、YMO)是有详细的表现反馈报告的,也就可以看到自家娃在哪个模块、哪道题做错了,哪种能力比较薄弱。
报告还会用“六边形”图显示孩子在各个板块、各种能力的强弱,显示出能力的平衡分布。
比如小O,就很喜欢追求无弱项,成为“六边形战士”的感觉。
同时,入门级的比赛都有“牌”,金牌银牌铜牌都沉甸甸的,很有仪式感。
关于备考
报名之后,希望官方会提供100道复习样题,同时还有往年的真题。
很多机构会针对100道样题录制了解题视频和参考解答,备考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
小O和希望杯
希望杯应该是小O参加过最多的比赛之一了(另一个是YMO),他从一年级就开始参加,算是很有感情的比赛了。
在低年级,小O重点是在“筑基”,重点关注学好、学扎实新知识,参加比赛是“以赛代练”。
以前小O考前会刷一刷往届真题,但官方的100题经常都没做,也不影响他每次都拿一等奖。
他在三年级暑假跳级考高年级的时候,是有知识点没学过、没覆盖的。
这时候他才使用官方的100道样题(包括前一年的100题)作为学习资料,查缺补漏(备考过程详见《小O的竞赛备考之路:战术规划得当有助于扩大战果》)。
小结
希望杯是性价比挺高的比赛——全国性、费用便宜、备考资料丰富、反馈及时,因此,被称为普娃的“奥林匹克”。
强势突破了“希望杯”,基本算是达到了普娃的头部水平,那么就可以尝试向提高级的专业性比赛挑战了。
全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