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孩子去国际化学校之前,这些问题你一定要想好

梁老师
梁老师 北京小升初老师~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90 浏览




不得不说2022年对于国际化教育而言是个多事之秋,大考停考、外教离职、内卷加剧。再加上疫情造成的经济原因,很多本打算就读国际化学校的家庭都已经在国际和公立的线上犹豫不决。


到底哪种教育才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空间?这个核心问题已经逼疯了一大批犹豫不决的家长,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教育的核心问题来谈起,那就是:


“你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图片

通过教育最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在择校前一定要想清



#01

深入本质

了解你的教育目的


华中师范大学曾做过一项有趣的调研,调研走访了湖北省11个市州、3412户家庭和260名学校教师,就到底希不希望孩子读博这个问题展开了调研。结果显示,有998户家庭期待孩子的学历达到博士,接近3成。而在这些家长中,每年开展教育活动不超过3次的家庭却栈占到了46.6%。


换言之,家长对于学历的追求程度已经超出了自己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华师教育学院王俊教授对此总结道:很多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让望子成龙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换言之,家长认为好学历就意味着好的未来,而完全忽略了孩子想要什么,或者说家庭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在选择教育之前,家长们首先应该想清楚,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这是选择教育之前最重要的参考议题。


图片

清北生卖猪、当保安……这些年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好学历身上的悲剧了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拿到诺贝尔奖,冲藤也好、冲清北也好,最终无非是希望通过教育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更加开阔的三观。通过两者结合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家庭、自己来说都有价值的人,这才是绝大多数家庭希望通过教育达到的目标。


对此无论是国际化教育还是体制内教育都有他们特色的地方。


体制内教育的优点就在于它的高知识灌输性,通过大量的知识灌输,让孩子的知识和视野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宽。通常而言,在体制内就读的孩子往往能够拥有更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由于大量理论体系知识的灌输和做题带来的应用,体制内的孩子在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对于应试教育的理解上要表现得较为强势。而顶尖学府对于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则更为突出。


因此体制内毕业的优秀学子,最后成为教授、程序员、美术设计等依靠专业能力较强的职业居多,即便是开展创业,也多是与工作中看到市场机会居多,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从教师转业的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和从电信局转业的丁磊(网易CEO)。


图片

马云和丁磊都算的上“半路出家”


同国内教育不同,国际化教育更注重对于孩子主动学习能力的开发,比如美国的AP课程,其课本知识非常庞大,不可能用一学年覆盖到所有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往往会挑选几个核心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通过相互讨论、上网调查、完成实验、自主演讲等方式来掌握剩余的知识点,这样能够培养起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愿。


除学习成绩外,对于很多国外高校来说,社会实践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比如之前一位上海妈妈提到过他的孩子在上伯克利之前,每周都要到隔壁区的心理咨询中心去义务服务,去帮助那些心理受到伤害的人,而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也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在这种制度的教育下,孩子往往会更自主、也会形成自己对于社会和知识运用的看法,他们会自己决定怎样利用知识以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比如中途辍学的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就分别运用自己的知识创办了微软和脸书。


当然国内的顶尖人才也会有自己创业的想法,比如当下AI四小龙的CEO几乎都有中科院的背景,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但两种教育体制塑造出来的孩子自然有所不同,他们看待世界解读世界的方法不同、目的也不同会为他们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也由此,在选择教育制度之前家长不妨扪心自问,希望通过教育制度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02

升学道路分析

国外的月亮到底圆不圆


在确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摆在很多家长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升学。


随着当下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青睐高等教育,而如何处理好升学问题,打通孩子的升学道路,已经成为众多家长们关注的又一核心问题。


毕竟目标选的再好,考不上则会让一切都化为乌有,这是一道很客观的算术题。


在国内,这个数据相对比较清晰,从2022年最新的数据来看,高达1193万人的数据无异于让高考这座“独木桥”的桥面又变窄了些,而且这1193万还是经过中考分流后的人数,想要通过高考让孩子考入未来就业有希望的本科一批,对于教育的大力投入和对孩子学习天赋的考验是不可避免的。


图片

想要“必胜”,其实并不容易


至于国际化教育,显然也没有很宽松,首先如果志愿是冲藤、冲牛剑,那么面临的竞争恐怕更国内来说不分伯仲。以藤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为例,2022年共有60377名学生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其中有2253名学生被录取,整体录取率为3.37%。这个数据远低于国内的一本录取率。但国内的本一率大家想必也都懂,地域色彩相对比较明显,还是看省份的。


图片

国际化教育并不意味着一条轻松的路,顶级高校同样对成绩要求苛刻


而且相比清北率,这个3.37%还是相对较高。要知道即便是清北率最高的北京,其录取率也仅有1.11%,而第四位的浙江省和辽宁省,清北率更是低至0.12%,至于排名最后的河南省,0.03%的录取率让河南的清北生“含金量”十足。


当然3%左右的录取率也着实不算高,并且随着近年来国际化教育的“内卷”和海外对于华裔招生政策的缩进,当下想要冲藤、冲牛剑其实同冲清北的难度不相上下,但幸运的是国际化教育丰富的选修课,给予了孩子一个发挥自己特长天赋的机遇,特别是对于那些“偏科”的孩子们来说,丰富的数理竞赛将给他们的冲藤之路铺下良好的根基。


总得来看,当下无论是国际化教育还是体制内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是国际化教育的选择相对多样,给予孩子优势的发挥平台更加广阔,但想要成为那顶尖学府的学子,同样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走进知名高校,异于常人的天赋和努力是必须的。



#03

尊重孩子意愿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最近在家长圈有一件爆火的事就是北京海淀的校额到校政策,该政策简而言之就是让那些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中的“鸡头”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这对于好学校中的“凤尾”们来说无疑是个打击,毕竟重点高中学位就那么多,你分进去了我自然就进不去了。


一时间关于“鸡头还是凤尾”的争论在家长圈们热议。家长们都在争论让孩子去当鸡头好还是凤尾好。


图片

校额到校政策让鸡头凤尾之争再次火热,但很少有家长顾及孩子的想法


但在这之间,有一个问题却被普遍地忽略了,那就是孩子的个人意愿。事实上,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摆在眼前,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实在是有太多,比如地方中学的“鸡头”进入特招班直接倒数,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压力让孩子变得厌学并最终转学、再比如托福35分的孩子通过合适的环境改造成功逆袭冲藤等等。


环境的优劣是客观的,但是否适合孩子才是孩子能否得到良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时候最适合孩子的环境恰恰不是最好的那一个,而倾听孩子的声音,对于其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正如哈利波特违背分院帽的意愿一样,作为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对于孩子的成长往往会是更有利的选择。




#04

写在最后


其实无论是国际化教育也好体质内教育也好,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有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好的三观,物质点说就是为了以后发展的前途。因此家长实际没必要纠结国际化教育近日来的风风雨雨,只要适合孩子的,那实际上就是最好的。


另外,在教育体制的选择过程中,反复横跳是大忌,频繁的转入和转出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感,毕竟两种教育体系注重的培养模式各有千秋,一旦选择了最好还是从一而终比较好,尤其是从国际体制转回体制内,对于孩子造成的不适感尤为强烈。


其实每种教育体制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国际化教育亦然,而考虑好其中的利弊,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得到什么尤为重要。毕竟作为父母,教育的本质期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在这点其实两种教育制度的目标是殊途同归的。

图片


② 知名机构人大附早早培(zzp)学前集训队-数学/神测和动手

① 华杯赛/华数之星真题试卷-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② 迎春杯/青少年创新能力测试-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③ 希望杯/希望数学-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④ YMO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⑦ 美国数学大联盟杯-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⑧ 鹏程杯-解析版 附详细解题过程

①《人大附中早培海选必刷》《八中海选训练与解析》电子版教材

② 八少八素、人大附早培神测千题(上 下册)

③ 人大附、八中海选神测万题练习册及答案解析.pdf

④ 八少八素试题分享&人大附早培班试题分享+神测复习资料

② 朗思 iESOL 备考资料

北京高中 

① 北京高考英语听力机考模拟试卷及答案、听力原文、音频

添加 家长论坛微信 




发布于 2024-03-25 15:49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梁老师 原创发布于 家长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登录一下,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贡献精彩回答,参与评论互动

登录! 还没有账号?去注册

暂无评论

广告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Center V4.1.0 © 2025 京ICP备20005761号-2